注重感悟,倡导个性化阅读
2009-06-21周丽娟
周丽娟
[摘要] 倡导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读书的原动力,才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种需要。
[关键词] 感悟 个性化阅读 兴趣
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可是,当今,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这种“缺乏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使学生失去了意义建构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那么要想走出这一误区,笔者认为:注重感悟,倡导个性化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所谓“感悟”,就是在阅读活动中经由感知、实践、历练,对情感、行为、事物参省体察,由此而产生渐悟或顿悟,以形成某种情感、态度、观念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心理过程。倡导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
一、触摸语言,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不仅重视教材的人文性,精神层面,更注重教材的语言层面,还强调教材应从唯科学主义的训练,知识术语的死背中,回到语文本位,回到汉语言本位,回到语感本位。真正的语言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和质感,让学生在这样的语言世界里体会沉吟、把玩,从而提高对言语的敏感和驾驭能力。“读书即交友,是朋友间的对话”,其奇妙之处,正在于它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千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友人”进行交谈,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只同与自己想谈与愿意谈的“友人”交往,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心灵的对话与撞击。若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交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谈话的对手层次越高,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也就越高,这样的读书交友就构成了对现实环境的一种精神超越。语文教材中的这些许许多多好文章,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有关于体现中华民族优良品格的,有从大自然的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取对生命意义理解的,有对弱小群体的关怀的,有对自然生命的关注的等等。所以说利用现有教材,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和培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二、交换心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一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开启爱的心泉,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基于真诚和爱的合作过程。对话式语文教学认为,真诚和爱是有效教学展开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如果不能倾注爱,这个过程是无法真正实现的。这里所谓的爱,是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关怀,是一个绝对存在的、有意识、有价值、有尊严、有烦恼、有问题、也有希望的人,这样,师生都能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面对教学关系以及教学内容,彼此的精神世界能够相互敞开,相互接纳,在对话过程中不断融合,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让他们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允许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多元化解读,充分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这正是发挥人的想象力的地方,应当鼓励学生做出多种解释”。对于同一文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批判意识
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才能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解读文学作品,教师的感悟到不一定比学生好,教师要珍惜学生的阅读天性,提倡在语文教材解读评价时,多一点平凡、多一点谐趣,多一点自由,多一点真我,多一点宽容自由的精神氛围,允许学生“怀抱真言”淋漓酣畅的展现自我个性。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求同存异,共同探讨,有时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要善于求异,要有挑剔的、批判的眼光,不“人云亦云”,对敢于批判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批判包括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本身的批判,对他人的关于文本理解的批判,对自己原有对文本理解的批判。
三、养成习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师的任务决不是限于教学生去读解一篇篇范文,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读书方法。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社会,而信息往往又是以文学作为载体的。可以说,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广泛的阅读兴趣,科学的阅读习惯,优良的阅读品质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加强课外阅读。
课外自主阅读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的事,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事。阅读的实施要靠学生去完成,阅读的效果要通过学生接受的情况来检验。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至关重要。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读书的原动力,才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种需要。
当然,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往往较为感性,这时,教师就不应是袖手旁观的看客,而应该是学生阅读的领航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展开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这个窗口看到浩如烟海的文学、文化天地,要善于运用新教材,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语文,享受阅读,让阅读课堂成为快乐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