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过程 进行有效教学
2009-06-21崔丽娟
崔丽娟
[摘要] 新课标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合理运用课程资源,不断进行资源整合,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提供合作机会、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学习体验、发挥主体作用等方面对重视课堂过程进行有效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课堂过程 有效教学 质量
新课标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合理运用课程资源,不断进行资源整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是全面地关顾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那么如何创造有效教学氛围,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有效课堂教学,提供合作机会
案例1: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用60米的篱笆要围一个矩形场地,①一边长为10米时,它的面积是多少?②一边长为15米、20米、25米时,它的面积分别又是多少?
分析引导:这些问题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很容易回答出分别200m2、225m2、200m2、125m2,从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中,学生也能发现这个矩形的面积与边长存在着函数关系,边长应在0到30米之间,把握了这种时机,我就提出了新问题:你能找到所能围成的矩形的最大面积吗?学生就开始猜了,多数都说是225m2,我估计都是根据写出的答案想的,于是我就问:谁有充足的理由能说服大家?学生个个开始发问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探讨,学生先建立二次函数的模型,我又引导他们画出抛物线,学生找到了最高点,于是,当边长为15米时,面积的值为225m2是最大的。
评注:在教学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方位提供合作机会,营造学习氛围。
二、有效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案例2:运用联想或类比激活以前生存性思维,如:在教学分式加减时,先复习:计算1/4+3/4;3/57-1/57;1/3+2/5;3/5-2/9。
分析引导:教师先引导学生从分数同分母加减、异分母加减这一方法展开联想,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另外两个关系(即:同分母加减不需通分;异分母加减必须通分)。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分式加减,这时,学生将会水到渠成地说出:“分式同分母加减不需通分;分式异分母加减必须通分”,从而达到引出新知的目的。
案例3:已知△ABC中,∠BAC的平分线与边BC和△ABC外接圆分别相交于点D和E,求证:△ABD∽△AEC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能利用圆周角定理来证出结论。随之,进一步提问:由上题条件,还能推出什么结论?
探索引导:教学中,采用讨论式,学生七拼八凑,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学生的思维自然发散开来,当学生寻找出全部答案(学生可以独立地发现:①AB:AC=AD:AE;②AB:EC=AE:BD;③CE2=AEDE;④AB:AC=BD:BC)后,欢欣鼓舞,激动不已,紧接着提问:“如果过点B作圆O的切线,会得到哪些结果?”课堂上,同学们顿时又活跃起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评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学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地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此时教者要把握得当。
三、有效课堂教学,深化学习体验
案例4: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时,用多媒体展示水位连续上涨,下降的场景或动画,唤起学生对生活经历或经验的回顾,激发研究兴趣,从而让学生充分讨论下列情境:(1)如果水位每天上升4厘米,那么3天后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2)如果水位每天上升4厘米,那么3天前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3)如果水位每天下降4厘米,那么3天后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4)如果水位每天下降4厘米,那么3天前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
分析引导:根据生活经验正确得出以上4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注意地是以上列等式只是表示了水位的变化过程与结果的一致性,而不是由有理数乘法法则而得到的,通过在讨论4个等式含义的基础上,再次借助生活经验,得出课本中“想一想”中的几个问题结论并让学生填表,既是模仿练习又为探索规律积累了素材,既动手又动脑。最后,按两个有理数同号、异号及其中一个为0等3种情况,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
评注:在教学中,教者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中也能保证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完成。
四、有效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
案例5:在教学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笔者设计: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评注:作为教师,贵在启发,重在引导,妙在开窍。而此案例既锻炼了学生,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开动脑筋想,动手练,动口讲,动耳听,解放了学生的脑、手、嘴、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器官都动起来。这样久而久之,课堂上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双方共同探究活动的乐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
总之,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化,不仅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勇于突破教材的束缚,提高课堂实施水平,让课堂生命活力得到真正焕发,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肖燕鹏,谢元生.建构式教学方法.武汉:数学通讯.2004.
[3]顾泠沅.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北京:数学通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