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研究性教学活动探索”的应用研究
2009-06-21回俊岭孟羽俊侯振江王新颖于树青陈佩祥胡希俊
回俊岭 孟羽俊 侯振江 王新颖 于树青 陈佩祥 胡希俊
[摘要] 目的:探讨病例研究性教学活动在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从临床医学专业新生班中,按高考分数段随机抽取50人(一个小班数量的学员),实施辅助指导病例研究性教学活动,并与接受单一型“以学科为中心”教学的学生为对照。结果:通过对传统考试分数对比,病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病例研究性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了研究和创新型思维,是对医学生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 病例研究 教学活动 医学
我国的医学教育长期应用“以学科为中心”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完整、课程安排由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基础较为扎实,但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各自独立讲授,且授课时间衔接有时不紧凑;过分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由于课程多,学生缺乏自学和讨论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传授理论知识,很难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为适应21世纪对医学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导师制”的课程模式和“循证医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了病例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探索,以课外活动的方式,在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中进行了分组实验,改变了实验组学生教学中长期处于临床与基础脱节,理论和实践脱节,“病”和“人”脱节的学习环境;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纵横思维和发散思维,形成了研究和创新型思维的过程。适应了现代医学教育对医学生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1 设计和实施
1.1确立实验组学员。由于新生编班时分数段差异比较大,我们在临床医学专科班一个大集合班中,按入学分数分出三个分数段。随机抽取三分之一的学生(50人)为实验组,其余为对照组,抽取的结果,平均分数低于对照组三分。
1.2组合全程服务的教师团队。本着能完成现代教学模式整体性指导服务的原则,在医学基础课领域选择了1名解剖组胚学老师,在桥梁学科中选择了医学检验和影像学老师各1名,在临床学科中选择了泌尿和内分泌研究方向的内科老师各1名,在外科学中选择了1名大外科老师,在信息学科中选择了1名图书信息管理方面的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实验组学生的教学指导和跟踪服务,以保证“病例研究性教学活动探索”课题的完成。
1.3确定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案
1.3.1确定组织形式。首先统计学生家庭和亲朋中的病例,根据学生报告的病例,经教学团队全体教师的共同讨论和研究,选择了骨性膝关节病、2型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胃溃疡、乙型肝炎、大隐静脉曲张六个病例,然后让学生自愿组合,形成六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安排;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分别担任每个小组的学习指导和跟踪服务。
1.3.2实施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确定第二学期(解剖组胚学课程结束)至第四学期末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三个学期,历时1年半的课外活动时间,分为五个阶段:
病例研究阶段:每个学习小组用8周的时间,由指导教师根据每组研究病例,让学生在教材中查阅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写出读书笔记,并进行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疾病检查、诊断和治疗等程序,分别由相应的教师进行培训辅导和给予解答。
查看病人阶段:采用11 周的时间,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写出病历,并和教师共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病例信息查询和研究性学习阶段:用10 周的时间,要求学生对近几年相应的参考书籍和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并择取相关知识写出综述或论文。
实际应用阶段:用7周的时间,选择农村和社区,让学生亲自进行200余人次的健康普查。从填表到一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都由学生分组进行,教师在旁边指导,然后由学生筛选带有各自症状的典型病例。学生在健康普查中对病人进行首诊处理,指导教师跟踪观摩、鉴定、修正不足,完善对病人的处理,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病例分析,加深对疾病诊疗和鉴别的印象。
2 实验结果
2.1全体学生问卷调查。结题前对全体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136份有效问卷调查分析表明,71%的学生对本活动感兴趣,认为应该继续实行;其中认为应该自带病例参与学习过程的占76%,不赞成的占6%,其他想法的占18%,此部分多认为应该由学校和老师提供病人。这种活动形式基本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2实验组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学生的有效问卷调查,全体学生认为此项活动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强化理解和记忆、锻炼思维能力优于传统的课堂授课。
2.3常规考试成绩分析。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理论考试,实验组的平均考试成绩(79.6±6.8)较对照组(72.9±6.2)有显著差异(p<0.05)。
2.4病例分析考试成绩分析。对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考试,实验组考试成绩(82.1±7.6)较对照组(75.4±5.9)有显著差异(p<0.05)。
2.5根据学生档案资料,查阅学生在校期间的的思想表现和生活行为等表现,实验组学生除了无不良行为记载外,各种获奖率(3.2%)均高于对照组(1.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2.6实验组的独立成效。此项活动使学生在进入临床课讲授之前就得到了对某种疾病的认知和诊疗的系统学习以及操作和研究过程,并写出了相应的病历、综述或论文。由于论文刊登经费所限,只选择了部分学生的论文进行投寄,发表了5篇。学生论文的发表使其获得专科生考研究生的资格,这些是对照组及以前的专科生所没有的。
3 讨论
3.1国内外有许多先进的、成功的医学改革模式和方法等待着我们去借鉴,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成功的经验是可以拿来照搬的。譬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注重临床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科学评估教学效果等方面十分有效,然而执行起来,它需要具备多种业务素质的教师;需要雇用病人和模拟病人;学生入校前要有一个较好的人体生物学和生理卫生知识,应该有自主研究学习的习惯,信息处理的能力,应有对应的教材。这些在我国还都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开展“病例研究性教学活动”就是提炼了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一些重要内容,贯穿于我们的课外教学活动之中,让师生都来剖析和尝试这些现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能够分享到现代医学教学改革给师生带来的好处,从而起到深化改革的启动作用。
3.2“病例研究性教学活动”为教学打造了围绕病人进行学习、研究和讨论的环境,拉近了教师、学生和病人之间的距离,并显示了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师方面,由于这种课外辅导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时间,且不易计入工作量,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教学改革活动的推广和拓展,因此应该启动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
3.3“病例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内容还要细化。首先要组织教师编写相关疾病的讲义或校本教材,以方便于教学的过程。另外,还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和培养,可先从一种或一类疾病做起,达到对本种或本类疾病从基础到临床、从诊疗到保健的实施操作和研究的全过程,切实担负起导师的角色。在病例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多学科教师共同辅导学生于一种疾病,虽可弥补当前教师个体素质的不足,但为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多的不便和时间上的浪费,也不便于每位教师对学生全程和全方位的观察关注和帮助。
3.4要为学生创建发表文章的平台。医学院校中有的没有校刊,有的校刊追求高质量和经济利益刊登费过高,这对学生撰写的综述和论文的发表带来了困难。要鼓励学生写文章,并兼顾其经济状态。要对学生文章的发表适度放宽,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发表见解的良好空间。我校已创建了《沧州医教研究》的校刊,并对发表的论文和综述有相应的奖励,这将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教学改革活动促进了学科创新性建设
4.1受“病例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启发,我校解剖教研室率先将临床专科班局部解剖学编写临床应用解剖学讲义,并建立了临床应用解剖学实验室,设置了诊桌病床和常用诊疗器械,可提供学生在模拟临床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解剖学的认知和分析。
4.2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自修室,建筑面积约2000m2,按系统分类,图文并茂,标本模型一应俱全,长期开放创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良好空间。
4.3解剖室与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机制,成立了临床应用解剖研究室,不但提供了基础教师和临床医生之间的业务交流,而且还拓宽了医院进修医生和在校学生观察标本,研究病例以及创新发展的空间。
总之,“病例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探索”在面对病人的情况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的课外教学活动,运用了“循证医学”的教学理念,以多学科教师共同组成了导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它的成效不但是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奋斗目标,促进了学科的建设。我们将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争取早日和世界先进的医学教育教学水平接轨。
参考文献:
[1]王青,熊世江,李冬等. PBL在实习前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7-8.
[2]张红,贾爱明,胡文梅.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应用PBL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4.11.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20040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