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的反思

2009-06-21赵艳明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职业教育计算机

赵艳明

[摘要] 本文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配套设施、师资、教学评价等入手深层次地分析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存在的弊病。提出了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计算机 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反映在政策上,同时也反映在投资力度上。这些在客观上加速了职业教育市场的繁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然而,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培养人才的机制不够完善,造成职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上和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能体现现代职业人的特征。

据资料统计,我国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已远远滞后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国家也出台相关的政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所列我国软件产业的六大问题中的一大问题是:“软件人才相对不足,同时缺乏培养人才的环境”。随着国家鼓励软件企业放开做大,软件人才的需求缺口一下子暴露了出来。据统计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是过剩了,而是供不应求。但目前各个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主要原因是:

一、对现有的生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有三个渠道,一是初中毕业生;二是高中毕业生,他们高考分数多在大专或相当于大专的分数段;三是由对口中专学校单招进来。这三种渠道的生源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习能力较差、被动、行为习惯不好。显然,学校、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的认识还不够准确。

二、培养目标的的定位

(1)注重理论知识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使得毕业生知识面窄,通用性差。(2)市场的需求也限定了专业的定位。(3)一个人一生职业成功与否由很多因素决定,但其中起最关键的决定作用的是是否很明确地知道自己一生最想做的是什么工作?而目前至少有近一半的学生不知道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学校也缺少这方面的指导。

三、教学计划缺少目的性

教学计划是教学目标的直接体现,一切教学都应该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个高校都有的专业,但各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用人市场上反馈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课程设置要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实践性、实用性,要以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为目的,专业的特色在那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什么样的优势。他们毕业后将要在什么企业中的哪些个岗位上工作,本地区就业缺口预计有多大等等都应该在教学计划中有所体现。

四、教学内容上的安排不合理

教学内容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目前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起点低、应用面窄,要求过深、内容陈旧脱离市场需求,而学生原本基础就差,学生学得很累。仍避免不了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实验做不出来。如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井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没有必要为了培养1%学生成为程序员,让99%的学生陪着学习他们终生不用的课程。

五、教学理念落后

仍停留在过去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的认识上。教学成为教师一枝独秀的“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最终遏制了学的能动性。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方法采用,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又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做、学、教”为一体?目前有许多好的教学方法可供教师选择,这些方法使教学地点和工作地点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相信一定能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的能动性。

六、教学形式不合理

仍沿袭传统的“板书+讲解”授课方法。而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此外,也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交互性、个性化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事实说明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后,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

七、配套的设施跟不上

主要指教材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备,首先,是教材,教师找不到适合高职计算机教学的配套教材,更谈不上“系列教材”了。据业内人士分析,高职教材市场粗制滥造者居多,独独缺少精品。其次,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没有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也没有完整的教学设备。

八、师资队伍结构不配套

多数教师都经过高等教育,他们在教学及管理上大多因循或模仿他们看到的、学到的方法,而那些方法并不一定适应高职的教学和管理。此外,“双师”型教师少。有的教师个人的理论水平很高,但动手能力较差,也有的教师技术水平很高,但却不会讲课,确切地说这样的教师不能胜任高职的教学。要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课题开发和研究,组织教师编写电子教案和各种多媒体课件。提倡计算机教师走向市场,走向外界,多同其它企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相联系。给教师提供接触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世界的机会,扩展计算机教师的知识面。

九、实践性环节与市场脱离

虽然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数,但受办学条件的限制,仍存在着“闭门造车”的现象,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从实训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乃至毕业论文的撰写在校园里完成,教师、学生都没有走向企业、走向社会。现在许多学校对一些专业尝试进行“服务外包专业建设”,然而针对为数众多的专业,全部实现“服务外包”,还任重道远。

十、评价体系不能反映教与学的真实情况

目前,高职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仍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多以平时成绩和卷面考试按照比例加起来就是一门课的成绩,有的还加上实验成绩。卷面考试多为闭卷,或由上一级学校责任教师出题,或由教师自己出题。考试前,教师要给学生复习题,学生只需背好复习题上的答案,考试既能通过。客观上造成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教师为及格率而教学的。这种评价体系既不能全面的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能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笔者认为高职的评价体系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上机操作、实验报告、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核成绩占50%,实验考核成绩考试占50%。如果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还应增加实践能力考核的比例,同样如果是操作系统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应增加理论考核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王娟.对计算机语言教学的几点思考.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张萍,陆根书,程文文.教学情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J].教学研究,2006,(4).

[3]李永刚.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4.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职业教育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