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语文课本剧的若干思考
2009-06-21周密
周 密
[摘要] 本文从《左忠毅公逸事》的教学案例出发,以教学反思的方式,对高职语文课本剧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在高职阶段,利用课本剧的方式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职语文 课本剧 表演
高职第二册二十二课《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讲明代忠臣左光斗求贤若渴的高尚情操和坚贞不屈的爱国气节。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习这篇文言文是一件“乏味”的事情,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学习文言文是做无用功。但文言文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媒介。于是,笔者在思考,如何在一个女生多的电子商务专业的班级里讲解这篇文章,并且使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轻松。
在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到了通过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通过学生表演,排成话剧,即排演课本剧。“课本剧,是指根据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课文改编成适合于学生演出的戏剧。它力求充分表达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尽量运用原作的语言动作和主要情节,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从而在舞台上更好地体现出课文的内涵”。可见,学生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理解原文,更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左忠毅公逸事》这篇文章有人物、有情节、有环境,是很好的课本剧原始材料。想到这里,不禁豁然开朗,心中也就决定了如何来讲解这篇文章。
第一次课中,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的剧本层次不一、各具特色,有的富有时代特色,有的很搞笑,有的紧扣原文。为了适合课堂上的表演,我选取了几位写的较好的学生文章,并集中同学一起讨论、修改剧本。最终改写成《视学》、《入狱》、《治兵》三幕的小话剧。经过在班级选演员、课余排练,第二次课就面向全班表演。表演之前,我要求表演结束后在课堂上写出200字的观后感。学生在随后的观后感中这样写到:
今天的这个话剧让我很满意,因为同学们的演得非常的好,而且人物性格鲜明。让我对原本枯燥无谓的文言文有了新的认识,我也更了解了课文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季彩莹
这场课本剧,像喜剧,与课文的要求完全不符。情节不错,但笑场太多,演技平凡,但是这十几位同学难得有勇气上台对着镜头表演。第一幕,左光斗慧眼选贤演得很好。第二幕,史可法入狱去见左光斗,此处应该用“悲”的情节,可是让人感到像喜剧。第三幕,史可法守卫凤阳、庐州一事很好。虽然表演平凡,但是佩服他们的勇气。
——程吉
从同学的观后感中,我们能看到学生已经很好的理解了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更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异议。回想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的互动,以及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此次的教学实践是成功的。同时,我就此次课本剧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课本剧的写作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写作能力
把课文上的内容改写为课本剧,是要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虚构和再创作。学生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适合表演的口头语言,必须对文本进行理解、创新、联想。学生必须发挥想象力,才能成功改写成适合表演的剧本。如学生在第二幕《入狱》中写到一段对话:
史【哀求的语气、言语哽咽】:差大哥,求求你了!就让我进去看看左公吧。您是知道的,左公是一个忠义之士啊,今天受到这样酷刑……
狱卒【为难】:这我是知道的。可不是我不帮你啊!只是上面下了命令【加动作,双手握拳】,任何人【加强语气】都不能靠近左光斗啊!
史【哀求】:请您帮帮忙吧,我不会待太久,只看一眼【配合动作,伸出食指。并从衣、衣服拿出银子,悄悄的塞到狱卒的手中】
狱卒【神情窃喜,做出欲拒还迎的动作】:这是为难我啊!唉!我就试试,成功与否,我【故意拉长声调】可不能保证。
这段对话来自原文“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学生在写的第一稿中,只是简单的对课文进行了翻译。而没有对人物性格、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再创作。如果按此表演,人物苍白,情节单调。讨论此处时,我就提出:狱卒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对物质有没有渴求?在面对忠毅之士惨遭毒害的时候,有没有基本的价值判断?理智、情感、金钱、欲望在碰撞的时候,狱卒会有什么样的语言,有什么样的动作。点拨之后,学生写出了第二稿(如上)。他们创作出了一个贪财、胆小、又倾向正义的小狱卒。并创新的设计现出适合人物性格的动作、语言。在这种师生共同编写课本剧的过程,学生在不经意中实现了理解课文、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设计,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课本剧的排演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其团队意识
我所任教班级是由36个女生和4个男生组成,班级大多数是女生。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大部分学生是向往的,却又有些害羞。在不影响剧本质量的前提下我尽量扩充角色,给更多学生表现的机会。在《左忠毅公逸事》的三幕话剧中,共用到10个演员和1个旁白演员。在选择演员的过程中,我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并把注意力投向那些害羞、自信心不足的同学。如我班的刘晓燕同学在班级中比较害羞,口语表达能力不高。在我的坚持和鼓励下,选定刘晓燕同学出演第二幕中的左光斗。刘晓燕在观后感中这样写到:
侥幸选为第二幕的“左公”,本以为自己不适合演话剧,可对于今天的表演,我已经很满意了。虽然演技还不是很好,但至少我敢于面对自己,面对大家了……课本剧充实了我的生活,又增长了我的知识。
——刘晓燕
排练过程中同学们相互讨论,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出新观点。整个排练共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初排主要是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第二步细排主要探究人物的心理、潜台词、设计人物动作。第三步连排是将三幕话剧加旁白结合起来完整的排演。课本剧的编排、表演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学生之间的集体活动。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必须注意合作意识,尽量避免排练场上的矛盾冲突。由此,增加自己临场的应变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应着重课本剧展演后的提问、讨论阶段,提高评价能力
演出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此强化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反思精神。首先,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有同学说到,在第一幕《视学》中,张云绮(饰演左光斗)和朱茜(饰演随从)表演到位,感觉到了他们是在风雪之中行走。原来课文中有“风雪严寒,从数骑出”的文字,那如何表现出来呢?又如何以细节来表现,左光斗冒风雪严寒微服私访、寻得良才呢?限于客观条件,课堂上不可能有道具来表现风和雪。演员在此运用动作、表情,形象得表演出史可法主仆二人在风雪之中艰难行走的场景。可见演员的创新和观众的评价,得到了很好的互动。
其次,评价课文。表演结束后学生已经对原文有了很深入的理解,此时我适时的提出几个问题。以第一幕《视学》片段为例:
随从【看到大人兴起,亦高兴】:那让我叫醒这书生吧!【上前做摇醒动作】
左公【急切,阻止状】:不!万万不可!这书生怕是写文章太累,还是让他休息把!【仔细看了看书生,并立即解下自己的貂皮大衣,小心翼翼的准备盖在书生背上】
随从【着急,上前阻拦】:大人,使不得。天气这么冷,出门的时候,你穿的衣服也不够啊!
左公【伸出双手,阻止随从】:不打紧……这书生不知道叫什么,他可是一个人才啊。去问问这古庙中的僧侣吧。【轻轻的走到门边,掩上门,并离开】
师:张云绮在这段的表演,有些矛盾。比如,“解貂覆生”,只要解下衣服就可以了,为什么她的动作如此快呢?是不是太过紧张了?“为掩户”,只要关上门就可以了,为什么看上去动作这么轻呢?这一动一静之中,是不是矛盾的,前后基调不一致的呢?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反驳:不是的。脱衣服的快,是左光斗担心史可法受冻,生病。关门动作小,是怕吵到熟睡的史可法。两处,都是以爱护史可法的表现。我认为,张云绮演得好!
师:看来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透彻了,很好。文章也正是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来体现左光斗爱才、怜才、惜才的优良品质。
通过同学的自评、反思,教师提问,实现了教学的新飞跃,更深化了学习程度,巩固了教学效果。
四、以课本剧为教学手段时,应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在编写课本剧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教师此时应该给予必要的点拨、落实课文的重点,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要加以引导。课本剧,说到底“根”在课文,“导”在教师,“演”在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形象,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常规可能受到冲击。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的组织。既维护学生的热情,又要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应切忌为了表演而表演,明确表演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高职语文教育提倡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从《左忠毅公逸事》的课本剧教学效果来看,笔者深深感到课本剧的教学方式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东.提倡课本剧.语文学习,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