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认知教学法模式探析
2009-06-21李岩
李 岩
[摘要] 任何一种语言,在其长期的使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完整的规则体系,都有着无限的自由表现空间和无限的组合活性。这些思想文化概念是人类共有的,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每当那些看似没有生命的符号,被组合起来,按照逻辑被排列起来的时候,便产生思想文化,同时也具备跨语言文化的共性与可融通性。
[关键词] 语言 英语教学 认知教学法
人们学习外语总觉得两种异质文化在发生撞击,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抑制感觉。人的认知基础是构建外语学习的必要条件。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反映。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母语的优势,去体验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共鸣,即可融通性。汉语中,以“醒”字为例,《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了四个词条解释:A.酒醉、麻醉或昏迷后神志恢复正常状态。B.睡眠状态结束,大脑皮层恢复兴奋状态。C.醒悟,觉悟。D.明显,清楚。这四个词条虽然反映了词义的层次,但与词义的活性意义关系不十分紧密。无独有偶,英语中也有此一说:
I feel as if I had wakened from a nightmare.
The wakened nation. .(觉醒的民族)
The wakening nation . (正在觉醒的民族)
Wild horses could not drag me to Cape Horn and that sinister Southern Ocean again .
一般来说,wild horses会被理解为野马。可是,这儿应理解为引申的意义。直译式的理解,会降低原文的水准。
凭借学生的知识水平、多种能力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托,提高学习活动中的控制、调节等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若要利用跨语言文化共性的对应与可融通性原理,依靠认知法从语篇理解上进行设计,实现可以预知教学效果的目标。这主要包括已有知识点、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把教师讲明白为主转变为让学生自己醒悟为主,认知要经过对信息点的采集、存储、整理归纳、提取和应用及与已有的知识相融合等,做到让学生自己领悟知识。学生在“疑”而“不解”的情况下,迫切地希望知道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指导课本内容,并要求学生找出重点,提出疑点。自学完成后,再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疑点,教师适时地解释。其中分组讨论,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变成了多相、互动、开放式教学模式。
释疑归纳自学讨论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从而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对于学生困惑、存在争议的问题,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再由学生讨论解决。但要注意,教师在点拨时,不要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应巧妙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使学生自己逐步发现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可使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应精心设计习题组,依照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而有效地去解决问题,既应用了知识又能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使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得到有效配置。另外,可根据教材内容多设计一些开放题及创新题,如翻译题,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其他辅助作业,使学生在完成辅助作业的过程中既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又从中体会到知识应用的乐趣。从而形成对知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每课总结需结合学生的实际,师生共同归纳本节知识点,并将所学的知识纳入整个教材的框架知识体系中,以便于存储、提取和应用。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布置的作业题形式应灵活,应本着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的主动性的原则。
首先,认知法的关键在于活用。此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特色在此教学中始终把启发诱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自醒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实际上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安排的最优化,才被认为是最有成效的。以上教学结构在使学生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再自学讨论,提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师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这样既能将学生最感兴趣、亟待解决的问题讲明白,又能使教学结构最优化。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单就授课内容而言,教师就是视不同的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授课方法。容易的内容由学生自学掌握;中等难度的内容主要由学生讨论解决:对于重点和关键,教师启发诱导并重点讲解。此种教学设计,既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适应,又可满足一些优秀学生加深拓展所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需要。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视具体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而定。只有适合各方面的因素,才是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而使学生学习过程的最优化的教学设计,除教师的活动,还包含学生的活动,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的统一。
其次,形象想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对于还原作者的原创意图的想象是十分有用的,是人在感知客观事物和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习外语离不开想象过程,想象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深入地学习。把想象运用到教学中就能使学生概念明确,帮助创造。教师启发学生联想,学生经过联想后产生的概念既明确又深刻,且便于记忆。
They build a nations pillars deep.
And lift them to the sky.
“深深的”,按照原文无法理解翻译,只有借助于比喻,才有可能融通领会。当然,理解至此,不是原义,进一步引导,让学生想象此比喻的效果意义——深深地扎在土里——毫不动摇——结实——牢靠。
再次,认知教学对培养创造力的影响。语言是可以欣赏的,是可以和自己的母语互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材提供了有关此主题的大量素材,应该抓住这块领域深挖潜力。当设计“The Day Mother Cried”一课时,只考虑表象,浮浅的理解,是不够的。英语学习与已有认知知识结构相融合,可以建立知识性教学和欣赏性教学,创造与所处社会相关的、以认知语言学为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把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欣赏、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把创造性地学习和技能技巧训练相结合。
总之,使用认知法教学与研究民族学生的外语理解有较大的关系,只要教师能够把握他们的认知规律,是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之间架起跨语言文化共性的对应与可融通性的桥梁。语言教育工作者应成为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才能的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在语言学习中自身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董亚芬.大学英语(精读第一、二、三、四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文旭.认识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