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遵循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的心理学依据

2009-06-21龚雨玲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龚雨玲

[摘要] 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必须贯彻实施一系列教育原则。其中,遵循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多年来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教育原则,贯彻此原则符合人类心理活动规律。具体表现为:符合人类需要的基本规律;符合人类情态活动规律;符合人际沟通的心理活动规律。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尊重原则 理解原则 关心原则 心理学

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各种措施、方法,创设各种情境,与工作对象之间进行的一种思想、政治、情感的双向沟通。在这种双向沟通中,遵循着一条重要原则,即尊重、理解与关心。它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所遵循的一项教育原则。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条原则是科学的,这种科学性不仅在于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在于它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下面,笔者仅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的心理学依据。

一、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符合人类需要的基本规律

需要,是指人们对客观外界某种东西的渴望或欲求。即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内心状态。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具有需要并且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奋斗不懈。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人们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结构。按照需要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主要指有机体为了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需要,如为了生存需要食物、水分、空气,需要休息和睡眠等。人的自然性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这种需要产生于人的生理机制,是与生具有的;

(2)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从外部获得一定的物质为满足;

(3)这种需要多见于外表,容易被人察觉;

(4)这种需要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反而有害。

社会性需要主要指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的积累所获得的一种特有的需

要,如对一定文化、艺术、社会生产、社交活动、道德观念、政治信仰、文体生活等的欲求与渴望。社会性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这种需要不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是由社会发展条件决定的;

(2)这种需要比较内向,往往蕴藏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容易被人察觉;

(3)这种需要大多是从人的内在精神方面获得满足;

(4)这种需要的弹性很大,并且带有连续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5类,这5类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层次到高层。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与关心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性需要。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成为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自然的实体,具有自然性。更重要的是,人是一个社会的实体,具有社会性。个体通过交往,接受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施影响于社会。由于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对名誉、地位、人格、成就等有一种欲望感,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关心。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的实施与贯彻,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普遍的社会性需要。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沟通主体如果能设身处地,以心换心去理解每一个客体,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去尊重他们,细致入微、满腔热情的去关心他们,则沟通双发会产生接近、友好、信任的心理关系。这种心理相融可以充分调动个体内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彼此理解,心心相通;彼此尊重,心心相连;彼此关心,心心相融的美好境界,推动双向交流的良好实现。如果不尊重、理解与关心人,则交流双方会产生疏远、回避以致敌视的对峙心理,会阻碍彼此的交流。在这方面,曲啸同志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有一次,他去监狱做报告,开口第一句话用的是“触犯刑律的青年朋友们”,话虽短,却赢得了全场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10个字表示了他对犯人人格的尊重,对他们处境的理解与关心,缩短了他与犯人的心理距离。消除了犯人们的戒备心理和反感意识,从而产生心灵上的谐振,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才是有效的。

尊重、理解与关心的原则不管在哪个领域的人际沟通中,都是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记得国外管理心理学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必须让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这里讲的喜欢,绝对不能脱离尊重、理解和关心这个前提条件。

二、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符合人类情感活动的基本规律

1.情感及其产生的条件

有些同志阅读一篇好小说,看一部优秀电影,常常感奋不己,甚至留下眼泪,而听一堂思想政治课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同一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呢?这是由于两种不同的外界刺激引起了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反应,可见在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中,情感因素起着中介、桥梁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客观现实中的对象、现象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情感的源泉。因为人同各种事物的关系不完全一样,人对这些事物所抱的态度也不一样,所以人对这些事物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同。这里有必要区分情感与认识两个概念。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本身的反应过程;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认识过程是通过具体形象或抽象概念来反映现实的,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然而,认识与情感又不是孤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与自己的态度、愿望相结合的。人们对事物的情感过程,也正是对该事物进行判断与评估的过程。情感必须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也就越丰富;情感越丰富就更能推动着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情感与人的需要有密切联系。心理学研究都不否认人们情感的产生是以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为转移的。需要得到满足程度不同,情感也会不同。人之所以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需要的态度能有所体验,是因为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关系。例如,明媚的春光、清新的空气、悦耳的歌声、健壮的体魄、高尚的品德等,一般都符合、满足于人的需要,就使人产生趋向于这些事物的态度,从而产生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情感体验。又如,肮脏龌龊、卑鄙自私、饥饿寒冷、庸俗虚伪、凶恶狠毒等,不符合、不能满足于人的需要,就使人产生背向于这些事物的态度,从而产生不满意、烦恼、忧虑、愤怒、厌恶等情感体验。

2.尊重、理解与关心能使交流双方形成情感共鸣

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着理性和情感的双重心理表现。一般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中,受教育者也即交流的客体主要是依靠理性来实现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由情感与认识的关系决定着情感在其间起着将信息转化为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桥梁作用,这种桥梁作用过滤和筛选着外界信息及教育内容,对符合自己需要,能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信息刺激予以反应,反之则不予反应。从这里也可看出,人类行为的主观能动性。

遵循尊重、理解与关心的原则,满足了人们获得尊重、理解与关心的需要,它有利于沟通双方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得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立场、观点,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现象,也即彼此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情感。相互之间尊重、理解和关心,就会“无话不说”;反之,相互之间有隔阂,就难以相互交往,连起码的交流都形成不了,也就无所谓“共鸣”。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情感冲突的很好说明。情感冲突通常以一种逆反心理的形式表现出来。逆反心理,是指一种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支持自己行为的心理现象。它指交流客体产生与主体意志与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有两种情况:你越是宣传正确的东西,他越是表示厌烦、反感;你越是批评错误的思想言论,他越是同情、支持。逆反心理是人们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或是一种“反控制”心理,这种心理成为一种抗体,阻碍着交流的实现。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遵循尊重、理解与关心的教育原则正是自觉的引发人们的积极情感,达到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三、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符合人际沟通的心理活动规律

1.人际沟通及其特点

人际沟通是一个古老的课题,早在古希腊就有哲学家研究了沟通的形式,由于现代信息论的出现和信息的概念被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它又成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及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交换情报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人际沟通,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

人际沟通不同于两套设备间的简单的“信息传输”,每一个个体都是积极的主体,这就意味着要求人际沟通过程的每一参加者都具有积极性,不能把它看成是某种客体。人际沟通是一种信息积极交流的过程。期间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沟通的实现,如人的地位、组织结构、语言、人的心理,等等。

2.人际沟通中人的心理活动结构

人际沟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心理因素强烈地影响着沟通的实现与绩效。人际沟通中,人的心理活动结构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

(1)心理背景因素

指沟通前个体原有的心理基础,它包括知识、技能、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心理背景因素直接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好坏。

(2)心理动力因素

指沟通双方各自的需要、动机、兴趣等水平与特点。强烈的需要,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都会给沟通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3)心理状态因素

指沟通双方相对稳定的机能状态,如心境、健康水平等。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心理背景因素和心理动力因素发挥出最好效能的可靠保证。

(4)心理后效因素

指沟通在各自心理上存留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综合的,其中包括对背景因素、动力因素和状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将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下一个沟通环节的顺利进行。

尊重、理解与关系正是注意了人际沟通中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正确利用这些规律来为沟通服务。我党长期的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了它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也很清楚地体会到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杰.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李田贵,申文杰,张玉海.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与应用[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没有用”的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