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育中保障后进生良性发展的“五大机制”
2009-06-21李勇丽
李勇丽
[摘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浪潮中,和谐校园的建设对和谐社会是强有力的支撑,而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对后进生的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保障后进生的良性发展呢?笔者在本文中从“五大机制”来探讨后进生教育的五大对策,试图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找到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关键词] 后进生 良性发展 机制
构建和谐校园应该成为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学校发展的着力点,而学生在构建和谐校园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做好学生工作尤其是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后进生通常意义上是指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犯有严重过错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我们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将社会良性运行的“五大机制”引进到后进生的转化教育中,试图为构建和谐校园探索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一、动力机制
1.个性发展需要是个性良性发展的动力源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浓厚的兴趣。参加工作以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后进生就是一个留级生,他在大一一学年挂了五科,直接导致留级。当问及他原因时,他说自己每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很多自制能力差的学生一下子脱离了父母和高中那种管理模式以后就会失去方向,导致每天沉溺于盲目当中。
2.如何帮助学生发掘自身发展的需要
需要这个范畴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就其基本而言,可分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或客观需要和主观需要。生存需要是维持个体存在的基本条件,我想每个大学生上大学的第一目标都是获得自己将来的基本生存能力,其次才是发展需要包括自我完善、自尊及归属感的需要等,但后者要比前者更为重要,它是个体朝目标前进的的根本动力。
需要本身是存在的,但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需要?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大学是什么,它不同于高中和以前的学习生活。其次让学生重审自己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兴趣还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脱离自己原来并不好的生存环境或是继续深造?然后,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自身能力、家庭条件、学校条件、社会环境、职业环境等,有了这些理性分析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身条件制定一个规划,这样学习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之后就会付诸于行动。
用一个链条表示:需要—欲望—动机—目标—社会行动。
二、整合机制
整合的过程是使个体与群体结合为共同体的过程。后进生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原因,往往造成自己性格孤僻、个性自我、我行我素等特性,而且常常触犯纪律,因此很难融入集体。
1.整合对象
从表面上看,学校教育中整合对象是个体与群体内其他成员的人际互动,但从进一步剖析来看,整合对象应该是群体的集体利益、整体目标。如果后进生能够与其他成员拥有集体利益、整体目标,那么当他的一些行为可能会对集体利益造成损害时,他自然会有所克制。对于班集体内的其他成员而言,在集体利益、整体目标一致的认同下,每个成员具有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才能形成一帮一、一带一的局面,这样后进生就不会因为偶尔的犯错或挂科而被群体所抛弃。
2.整合过程
对于后进生的整合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整合,也就是建立在个体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整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班主任要多给大家创造集体活动的机会,比如开主题班会、举办辩论赛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相互交流,达到心灵的沟通和相互之间的信任,尤其是要多给后进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其他同学在活动中慢慢的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并开始接纳他们;其次,要确立的是集体利益、整体目标,如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要告诉学生为了这个整体目标大家所需要做的,让大家拧成一股绳;最后是个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及不断调整。
三、激励机制
激励对于一个已经认识到错误准备改正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研究显示: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
1.激励手段
激励手段也就是激励方式,分为功利性和符号性。所谓功利性激励手段是指以实物形式给予激励。对于后进生来讲学习进步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奖项,这些都直接满足当今大学生的物质需要。所谓符号性激励,是指授予某种象征意义的符号,表示对某种行为给与的认可、赞赏,大到证书奖状小到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如“我相信你能做好”、“你是最好的”等都是符号性激励。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纯粹的功利性激励也没有纯粹的符号性激励,在对后进生的激励中往往出现以符号性为主的符号—功利性激励。
2.激励过程
首先,应该确定激励标准,制定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条例等,并利用各种方式向其他同学宣传,引导学生努力争取各种奖项。
其次,在激励过程中,要求大家根据一定的制度、条例对各项奖励的评定给与监督。
最后,就是得到奖励的后进生的一个反馈过程,使他在班里同学面前成为一个学习的模样,这样将对后进生的激励效应扩大,使他们树立更高更远的奋斗目标。
四、控制机制
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使后进生真正地摈弃原来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坏习惯除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对他们的良好表现加以激励外,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控制机制,它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是指群体通过各种因素,应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力量,促使个体与群体能有效的遵从规范,从而达到个体的良性发展。
五、保障机制
高校教育中,很多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处理后进生的问题上出现“一刀切”现象,处理问题过于简单化、模式化,学生一旦犯错或挂科就否认学生一个学期以来所做的一切,所有评先选优都与这些学生无关,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所以我们在学生工作中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这些学生的利益,同时为了防止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危机等现象我们还应该配备相应的心理指导中心、爱心社等等对后进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让我们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增添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