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用番茄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2009-06-21吐迪汗阿不力米提玛丽亚木
吐迪汗 阿不力米提 玛丽亚木
摘要棉铃虫是北疆垦区酱用番茄最主要的害虫。介绍了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以期为酱用番茄棉铃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酱用番茄:棉铃虫: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6.41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27-01
棉铃虫是世界性害虫,近几年在北疆垦区发生猖獗,种群数量大,为害范围广,是酱用番茄最主要的害虫,加之抗药性不断上升,给药剂防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现结合实践就其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加强农业措施
1.1秋耕冬灌或秋灌
秋耕冬灌或秋灌是农田生态环境条件下综合治理棉铃虫最有效、最根本的综防措施。秋耕既全面松动了土壤,破坏了棉铃虫蛹室,将大部分虫蛹翻入深土层,使之不能羽化出土而窒息死亡;同时,还将另一部分蛹翻晒于地表,被低温冻死或牲畜践踏、鸟类取食,全面降低了越冬蛹的存活率,有效地减少了越冬基数。秋灌或冬灌既有利于保墒增加土壤持水量,同时又使棉铃虫越冬蛹因湿度过大而死亡,灭蛹最彻底,效果好。
1.2采用促早熟技术
利用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化学调控等措施,促进作物早熟,减少3代棉铃虫的取食,以便减少越冬蛹的基数,形成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环境条件。另据调查。小麦是1代棉铃虫的主要寄主之一。越冬代成虫多在春小麦田补充营养,大量产卵,1代为害小麦,当小麦成熟时,1代棉铃虫已经入土化蛹。2代田间发生量与小麦田1代虫口密度关系较大,因而抢收小麦的同时耕翻麦田对控制2代棉铃虫口基数意义很大。此外,秋作物在生长期组织机械中耕、松土等都可消灭虫蛹。
1.3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连片种植
棉铃虫的食性较广,作物布局的状况,与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关系很大。同种作物尽量连片种植,有利于虫情调查、技术指导和统一治虫,是提高防治效果的有效措施。
1.4调控好作物群体结构
番茄群体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防治效果。这是因为现有杀虫剂的单剂或混合剂,在棉铃虫抗性较强的情况下,其杀虫作用基本是靠触杀,而且主要是对低龄幼虫效果较好,特别是第2~3代棉铃虫在番茄上产卵部位比较分散,而且此时植株比较茂盛,能否把药打透。使杀虫剂同害虫有效地接触,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封垄过严、荫蔽严重、枝叶交叉、群体结构不合理的条田,很难把药打透。因此,调控好番茄田群体结构,不仅是番茄高产、优质的关键,而且是提高药剂防治效果的关键。
调控群体结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尽量选用早熟、生长势弱、植株较矮小、叶片较小的类型,使尽量多的药液接触到虫体上;二是实行合理密植与科学蹲苗,使植株不过于高大、茂盛,以提高喷药效果;三是推广宽窄行种植,方便机械作业,以尽量保证药液量,并将其喷匀、喷透。
1.5强化番茄田外棉铃虫的防治工作
棉铃虫除为害番茹外,还为害玉米、小麦、大豆、蔬菜等作物,同时还在杂草上生存,这些作物是积累虫源的重要场所。为此,加强和重视番茄田外的治理既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又有利于压低虫源基数,抑制下一代的发生程度。
2科学应用生物防治
为了更好地防治棉铃虫,解决其对有机磷、氨基酸酯、菊酯类农药的抗性问题,可采用生物防治棉铃虫,其喷药技术:一是初次用药适期一般要比化学农药提前2~3d。于产卵初盛期开始用药。二是产卵初盛到盛末期一般7~8d,卵峰期3.0~3.5d,生物农药应5~7d施用1次,每代用药2~3次,从时间上保证85%以上的卵着药,并能使幼虫消灭在3龄以上。三是喷施方法。由于棉铃虫卵第1代相当一部分产在番茄嫩叶、茎和花蕾上,要全株都着药;第2、3代重点喷中上部叶片及叶反面,使尽量多的卵着药,提高防效。四是雨后补治。由于生物农药附着力较差,遇雨水易被冲刷掉,卵还没有全部孵化的情况下,雨后要重喷。以便达到有效、安全防治棉铃虫的目的。
3大力推广物理防治
高压汞灯灯光强,光距远,诱杀蛾子效果好,不仅可防治棉铃虫,对地老虎、金龟子、蝼蛄等害虫也有防治作用,且成本低,不污染环境。博乐市从5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蛾比较集中,这段时间大面积连片架灯,统一管理,不留死角,其诱杀效果显著。架灯高度应保持在距地面2.5m以上,有利于保护天敌。另外,将高压汞灯由水盆诱杀改装为网式诱杀后,诱杀效果提高2~3倍,同时大大减轻了人工加水的劳动强度。
4化学防治
根据棉铃虫的抗性变化,合理选择农药,运用综合性的措施,推迟抗性的发生和发展。一般使用2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防治棉铃虫。效果好、省工、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