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赤衣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2009-06-20凌正轩王继灿杨仁伟
凌正轩 王继灿 杨仁伟
杨梅赤衣病是近年新发现的为害杨梅枝干的病害,该病在浙江大多杨梅主产区均有发生,有些地方病株率高达30%以上,并有扩展蔓延之趋势,特别是一些管理粗放、树冠郁闭、光照不足、土壤黏重的杨梅园发病更为严重,影响了杨梅果实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1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杨梅枝干,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是被害处覆盖一层桔红色霉层,如穿着红色薄衣,故称赤衣病。发病初期在枝干背光面树皮上可见很薄的桔红色脓疱状物,散生或彼此相连成病斑,病疱逐渐向光面扩展蔓延,然后布满整个主干、主枝及枝组,使整个植株枝干覆盖桔红色霉层,干燥时可随风飘散。杨梅树感病2~3年后,树皮龟裂剥落,露出木质部,叶片变小并发黄枯萎,果形小,味酸质低,导致树势衰退,最后枝条枯死,直至整株死亡。
2 病原
据报道,该病病原为鲑色伏革菌(Corticium saimonicolor),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
3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部越冬,次年春季气温上升,树液流动时恢复活动,并在老病斑边缘或病枝干向阳面产生粉状物,随风雨传播,从杨梅伤口侵入为害,再向四周蔓延扩展,菌丝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25℃,一般从3月中下旬开始发生,5~6月盛发,11月后转入休眠 ,1年中可出现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9月上旬至10月上旬2个发病高峰期。
该病的发生与温度和雨量有密切关系。7~8月高温、干旱发病减缓,气温在20~25℃时菌丝扩展迅速,5~6月温暖多雨,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传播、萌发和入侵。其次,树龄大、管理粗放、土壤黏重、积水的杨梅园发病也较重。
4 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4.1.1冬季清除园内病枝落叶,用草把或旧衣服蘸80%石灰水树干涂白。
4.1.2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排水防涝,提高树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4.1.3合理修剪,疏除过密的内膛枝和上部大枝,开出天窗,同时结合冬剪,剪除病枝,集中烧毁。
4.2药剂防治
2月下旬至3月中旬,树干喷或涂10倍的松碱合剂液或3~5°Be的石硫合剂(花期不能在树冠上使用,以免导致大量落花)。4~6月及9~10月的发病高峰期,刷净枝干,然后涂上50%退菌特7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600倍液。每20天左右涂1次,连续3~4次,可获得较好的防效。(收稿: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