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面临的主要问题、困境及应对策略
2009-06-20曾金强
曾金强
摘要:通过调查和访谈,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梳理出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境,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为高职院校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职业心理辅导;困境;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2-001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就业压力的剧增,职业心理辅导已逐渐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但大家关注的问题往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或就业指导所涉及的学生问题,对职业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之间的界限和关系仍然不够明确。为此,笔者对广西三所高职院校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30名学生和30名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对这些调查结果的分析、探讨,提出了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面临的主要问题、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一、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自我认知失调,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和自卑心理
自我认知是人对自身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知,它包括人对自己性格特征、情绪状态以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等的认知。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趋向,却又认定自己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极差,成功机会率小,挫折感较重。根据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当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状态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使个体产生不安、紧张、恐怕、不快等巨大的心理压力。当这种状态无法协调时,个体便采取逃避现实、歪曲经验、否定自我来谋求心理平衡,进而产生自暴自弃和自卑心理。[1]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出现厌学、自卑、极端消极等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给学生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二)学习能力低,极易产生学习心理障碍
在调查和访谈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普遍认为许多高职学生缺乏必要认知策略,不能有效地完成感知、记忆、思维和应用知识迁移,无法体会学习过程和知识获得的乐趣和满足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学习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之上,成功经验以及良好能力认知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经验以及不良的能力认知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设限等,进而产生目标的动机性缺失、心境失调(如躁狂症或抑郁症)和学习无能。[2]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因学习能力低下和学习习惯不良而导致逃学、抑郁、紧张、逆反等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择业观念单一,就业能力不足,较易产生就业心理障碍
就业观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在职业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它与人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人生态度、能力、知识结构和社会客观现实等因素紧密相联系。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职学生择业时总把目光放在高薪企业或条件舒适的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期望值偏高。再加上绝大部分学生都在工学结合或者顶岗实习时因为学业未完、能力不高、素质低下而获得过不良的职业经验,职业挫败感比较沉重。目前,高职院校毕业期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抑郁、紧张、狂躁、封闭等的心理问题,就业心理辅导成了学校巨大负担。
(四)学生人格素质低,不良品行问题严重
理想的人格结构是以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情操等为基本框架,而以思想政治道德作为核心的。但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现象严重。又由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年龄都在20-23岁之间,正处于被德国心理学家图姆利尔兹称为“平静的内心平衡”遭到破坏的青年时期。学生的身体及其各种机能经过了迅猛发展的青春期之后,逐渐接近成人并趋向成熟水平,成人感出现、性意识增强、自我意识达到高峰,他们经历着内心的不安和情感的困惑,并迅速通过品行不良体现出来。[4]他们表现出许多品行问题,其中如考试作弊、破坏公物、逃学、酗酒闹事、网迷、偷窃等现象非常突出,给学校德育以严峻挑战。
二、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面临的困境
明确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我们寻求对策、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性,还必须考虑我们现实条件的可能性。德国心理学家苛勒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审视问题的情境,发现情境中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5]如果按照这样的思维,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还存在着三个困境。一是缺乏职业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越来越重视职业心理辅导,也时常选送一些青年教师去参加心理咨询和职业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但由于这些教师往往并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心辅导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以学科结构为主的课程设置,很难形成职业心理辅导的整体合力。所有的学科课程教师都只顾片面完成其学科知识传授,完全不考虑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的职责。三是职业心理辅导的独立地位和作用机制尚未确立。许多高职院校至今尚未单独开设职业心理辅导课程,有的职业院校干脆就把职业心理辅导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的课
程体系中,忽视职业心理辅导应有地位和作用。
三、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的应对策略
(一)单独开设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涯辅导和职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决策能力。
必须单独开设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和锻炼,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涯辅导和职业实践活动,同时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密切配合,形成职业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和咨询辅导体系。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和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帮助学生科学地探索职业世界,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合理地进行职业定位和人生规划,从而为学生进行职业适应和自我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开展职业心理测评与心理素质训练,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职业兴趣测验、人格测验、职业性向测验和职业能力测验等职业心理测评,既可以使学生正确的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力构成、职业性向,也为学校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学生进行自我完美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强职业心理训练,训练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学生走向完美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涯发展和求职择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学材料、戏剧、电影、音像教材和课堂讲授等多种方式进行团体辅导,努力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学生在职业认知、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烦恼,消除择业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心理测量技术和心理咨询方法的运用,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及职业发展水平等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组织师资力量进行一对一互动的个别辅导,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从而完成对学生择业观、人生观和职业生涯设计的成功教育。
参考文献:
[1]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1.
[2]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7.
[3]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7.
[4]孟莉,徐建平.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