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2009-06-20王琴
王 琴
早在20世纪初,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泰斗威廉·奥斯勒就一语中的地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七医院淋巴瘤科张伟京主任积极倡导和实践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现代淋巴瘤防治新理念.针对我国淋巴瘤特点,提出了治疗淋巴瘤的新策略。
1983年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张伟京被分配到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七医院肿瘤科.一直从事肿瘤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七医院是国内最早成立肿瘤专科的医院之一,是全军肿瘤治疗中心。张伟京博采众长,在掌握了各类恶性肿瘤的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的基础上,将主要精力放在恶性淋巴瘤和头颈部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上,开展了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合高剂量化疗、放疗恶性淋巴瘤的研究、恶性淋巴瘤微小病灶的研究,以及淋巴瘤基因疫苗的研究、基因芯片在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等;提出了科学、合理地安排淋巴瘤放疗、化疗、生物靶向治疗、造血于细胞移植等综合治疗的新策略。该院淋巴瘤科因而也成为了国内少有的集放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于一体的淋巴瘤专业病房,更有利于科学、系统、综合地考虑和安排患者的综合治疗计划:适时、及时地进行相应医疗处理,从而提高了疗效。患者到科室后,可以专心地接受治疗,不会因转科而耽误肿瘤治疗时间。
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七医院是国内能够全面开展全身照射、全淋巴区照射、全身电子线照射等多种复杂放射治疗技术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几家少数单位之一。来自全国的大量淋巴瘤患者在此得到治愈,许多疑难病例在此被确诊,许多误诊病症在此得到纠正。张伟京本人在专业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加了国际、国内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参与主编和参编了8部专著。曾获北京市和军队科技成果二、三等奖等。
张伟京认为。如果把医学当作一门纯科学,那不很妥当。现今的医学模式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这就要求医生将科学和人文交融起来:要有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维品质、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谐的相互关系、健康的身心状态。
鉴于医学的学科特点,对一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张伟京认为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科学原则。就是要针对病情——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方法、技术路线等来作判断。二是人文原则。就是要针对人情——不是我们一般讲的“人情”,而是患者的心理、意愿、生活质量,个人与家人以及社会的需求。这两个原则都考虑到了,才是一个好医生,才算是正确理解了医学的真谛。
张伟京在给患者治病的时候,注意力不仅仅集中到疾病的本身,而且也充分顾及患者的体验,从情感上给予他们关怀,帮助他们减轻痛苦。他每天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病房。他觉得多和患者在一起,经常听到他们的声音,知道他们病情平稳,心里才会踏实。除了外出开会或生病,张主任常年累月地坚持节假日查房,风雨无阻。对他来说,没有周六、周日和节日。他经常说:“患者信任我们,把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除了给予一流的医疗护理外,患者在心理上也需要我们的强大支持。我们在病房多待一分钟,患者就能多一分安全感和信心,治愈疾病也就多一分希望。我们要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抓住这些希望。”
张伟京还经常提醒自己和下属,要牢记医务人员人道主义的宗旨,严格履行自己神圣的责任和义务,做到热心、耐心、关心、将心比心。在张主任的带领和影响下,淋巴瘤科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七医院的模范科室。同事关系融洽,医患关系和谐。
“专业和技能的掌握固然很重要,但是一名医生的人文修养和哲学修养则具有根本性、终身性。所以,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内,我们要思考和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采访结束时,张伟京主任意味深长地说,像是自勉,又像是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