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有智慧
2009-06-20武磊
武 磊
摘要:小学开展泥塑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从小接触、了解民间的文化艺术,而且能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诚实;大胆;探究;灵感
我连续带了多次学校泥塑兴趣小组,每次都是一步一个坑、边学边教,最终让学生做得有模有样。回忆上课的过程,点点滴滴涌现于眼前,使我不禁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想和同行进一步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写此心得以供交流。
一、泥塑课中的问题分析
细心人一定会发现中低年级的美术教科书中,都有泥塑内容,但只是涉及对泥塑作品的欣赏及简单制作,没有深入讲解。只有到六年级11册书才涉及到泥塑的制作方法,如泥条盘制法、泥板成型法、徒手捏制法、综合成型法以及泥塑的种类、烧制等专业的知识。这些课程内容的安排表明:中低年级泥塑课是以培养学生兴趣和初步造型能力为目的的。
如我在某校的公开课上听过这样一节泥塑课《模物背形》,教学流程:游戏(教师带来一个黑布袋,里面装上各种物品,学生摸过后,猜是什么?)一讲摸法(先整体后细节)一讲解泥塑的技法(捏、压等大约两分钟)。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以游戏导入,大约半分钟讲解泥塑的基本技法。学生十五分钟(自由创作)。等到交作业时,虽然班级里没有几个学生的作品制作得特别好,但是学生们大多沉浸在玩泥的乐趣之中,学习热情高涨,本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泥塑教学的教法分析
(一)对儿童泥塑艺术的理解
艺术是相通的,泥塑和绘画有差别,也有相同点。泥塑与绘画最基本的差别就是一个是立体的,一个是平面的。由此导致不同的表现方法和评价方法。我们看一件美术作品,要用眼睛去解读,语言没法把作品解析得透彻,好的作品总是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和味道。泥塑创作中的抽象和写实都离不开一个总的创作原则,就是“以心写神”,即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觉。所谓的创新,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就是学生的诚实、大胆,外加后天训练的表现技法。所以不必在乎学生的作品是否过于写实、精细,只要有自己个性的体现,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是一个好作品。
(二)探究活动中寻找创作灵感
教学中,采用学生自由探究创作的方法。单纯地把泥塑的技法归纳成四种:泥条盘制法、泥板成型法、徒手捏制法、综合成型法。尽量多地让他们欣赏不同的泥塑作品图片,讲解设计造型的技法,然后让学生探究学习,自由创作。做法是:先做一后想创意,由抽象一具体。经常搞创作的人一定有这样的经验,越想让创作什么,越创作不出来。做泥塑也一样,先做后想就是在没想起来做什么的时候,先拿泥随便做,在做的过程中就有了灵感,打开了创新思维的闸门,最终按创意完成作品。
现代泥塑越来越多的是抽象的泥塑,它是一种高度自由,极富想象,创意的。但抽象源于具象,学生有他们的优势,因为他们正是想象力丰富的时候,敢想敢做,做抽象的作品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因此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省略过于具体的形象,设计一些抽象作品,更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两个几何形体粘在一起变成绵羊。随着学生造型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有具体形象的主题创作。如做人物开始要选自己感兴趣的人做。这样才会去观察人的动态,才会更加仔细观察他的四肢是怎样弯曲的,五官、头发和生动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最后还要注意做工细致,每一个连接点都力求做得更好,让学生知道不但要有灵感,还要有认真的态度。
我带的学生以中高年级为主。其中有一学生叫张裕凌,三、四年级时就一直学泥塑,做出来的作品很夸张、大胆,虽然不像,但却透出孩子特有的稚气。一次她做了一大象,头做得很夸张身子很小,耳朵足足占整个身体的一半大。她自己也说做得不像,但我鼓励她坚持下去。到了五年级的时候,造型能力明显提高,随着学习深入。她观察越来越仔细,作品也显得越来越精致了。
从上述教学实践中,能看出激发学生的灵感,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明显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造型表现充满自信,容易形成大气、不拘谨的品格。这样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通过探究,培养了他们毅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