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小学课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009-06-20刘长军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小学课堂培养方法

刘长军

摘要: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唤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养成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发展的主动权,成为独立的个体,课堂效率才会大幅提高。

关键词:小学课堂;学生主体意识;培养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为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发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人手。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召唤学生主体参与

学生的参与有自发的,但不完全是自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一种情境,给学生主体参与搭建舞台,从而召唤学生主动的、乐意的学习,那么良好的课堂引入就应首当其冲。一个好的引入,将学生引人到教学情境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减法》时,我先把一个录音机放在讲台前,让学生听了一段夏天天气预报。然后让他们计算各大城市的温差以及各城市之间的最高温差和最低温差。一开始,学生们很好奇,以为老师要做什么,听得非常认真,然后开始算,因为这样问题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基本上大家都会,参与热情很高,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中,很自然地解决了减法的运算,效果非常好。

二、创设学生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施展才华,培养自主意识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鼓励他们展示才华。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后,我就采取了让学生们分组自主讨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大家有的动手、有的动口、有的动笔、争论得面红耳赤,又悄悄地达成一致意见。我则深入到学生中,听取、指导。结果学生给了我非常满意的结果,通过类比法,根据求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得出。还有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留给学生很大的参与空间,全体学生内在的竞争潜能一下被激发了,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做完后给不同学生以赞扬或鼓励,让他们分别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让同学们谈使用不同方法的感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刺激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主动地探索,交流,掌握好的解题方法。

三、注意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实用理念,激发求知欲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密切联系当前生活的实际问题,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会直接影响生活品味,除了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其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也必将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像《比一比》《位置》《找规律》《统计》等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的《用数学》时,根据学校刚刚举行过运动会的情况,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看到的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都会兴趣盎然地纷纷提出问题,有的说:“左边有6个同学,右边有3个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有的说:“穿校服的有4个同学,不穿校服的有5个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有的说:“女同学有5个,男同学有4个,一共有几个同学?”。这体现了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学生易于接受,学习数学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又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上-课时,如果以单纯的传统形式呈现,制作或画一个钟面,转动时钟的指针,机械地告诉学生“现在是几点几分”,让学生会认钟表,缺乏趣味性和现实性。教学时,教师可创造情境。利用CAI课件将每位同学从早上起床到晚上洗刷完毕上床睡觉的情景制作成动画,让学生说出做每件事的时间。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再在每个场景上显示钟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相应的时刻。让学生把时间观念同自己每天的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在拓展环节我有意地安排了一组在生活中常见的电子表显示时间,让学生认识,学生更是反映强烈。争抢着回答。这样,学生的学习处在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采用设置问题,让同学们帮助解决的方式进行。学生们带着一颗解决他人困难的心理,必将会积极参与,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教育界的泰斗叶圣陶说过:“语文的外延就是整个生活。”其实数学的外延又何尝不是不是整个生活呢?

总之,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唤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养成其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发展的主动权,成为独立的个体,课堂效率才会大幅提高。

猜你喜欢

小学课堂培养方法
建于生命关怀基础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