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体育教学与创新体育教学整合研究之我见
2009-06-20于晓芹
于晓芹
摘要: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融进了我们的头脑,面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今的体育课堂该如何架构,成为了目前最大的困惑。传统的体育教学,众所周知,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管理严格而活泼不足。不能吸引学生。教师只是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忽略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此教学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有扬有弃。
关键词:体育;传统;创新;整合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融进了我们的头脑,面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今的体育课堂该如何架构,成为了目前最大的困惑。传统的体育教学,众所周知。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管理严格而活泼不足。不能吸引学生。教师只是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忽略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此教学方式存在一定弊端。而在此次新课改之下催生的创新体育教学,则在形式把握上让一些一线教师失去准则,片面地批判传统教学的技术、技能的传授,而一味地夸大创新的各种形式,因此出现了体育课堂愈演愈烈的“讨论之风、交流之风、表演之风”,体育课的强度、密度则为这些所谓的创新让了路,学生的体质每况愈下。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有扬有弃。
一、学生兴趣与教材内容之扬与弃
体育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任何教学内容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体育教师只有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的交叉点,进而通过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课的热情,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如耐久跑一课,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的是通过运动负荷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因此在大多数学生眼里耐久跑是既枯燥又无趣且痛苦的,不如技巧和球类等有兴趣。对耐久跑望而生畏。产生惧怕心理。因为如此就不选择此课了吗?那么学生的心肺功能就可以因此而忽略吗?又何谈锻炼学生身体、磨练意志品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呢?所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进行科学性、文化性、思想性的整合,把教材内容的知识、技术、技能等转化为有一定教育意义、有一定趣味性和可接受性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快乐教学与教学模式之扬与弃
课程改革虽经过几轮,但体育课的基本形式始终是以身体活动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身体练习来增强体质、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教学固然重要,但是不要把快乐教学肤浅地认为只要上课有笑声,学生活跃、有兴趣就行。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育行为,每个教学内容都应正确对待。同样的耐久跑课程如果太注重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创设情景上,却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虽然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对学生来说。却并没有真正学到或掌握知识和技术动作,这样就失去了体育课本身的意义。这样的体育教学就不能纳入体育课的范畴。而应称为游戏活动。体育课不等同于游戏活动,仅仅让学生感到高兴而没有知识、技术的学习、身体素质的提高。则不可称之为课。体育课区别于其他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特征是身体素质的练习,如此看来。在体育课中出现一定运动负荷是必要的。学生身体健康是未来一切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学生的感受,更要考虑体育知识的教授、技能的积累:在考虑学生兴趣时,更要注重学生的终身体育、健康意识的教育。为此。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如何激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如何让学生能利用课外时间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才是我们永久的课题。
三、趣味性与运动技术之扬与弃
许多公开课上,很多教师都运用了雷同的情景教学,不外乎就是什么小动物们学本领、开运动会、模仿动物跳等情景创设,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开始听这种模式的课。觉得这课很不错,很有创意,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但听多了类似的课,就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
我国体育新课程目标首先明确提到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随后才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并且提高学生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由此看来注重运动技能学习,体现了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而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对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则需要教师在教授体育技术、技能的同时巧妙地将趣味性、合理化贯穿于课堂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一味以迎合学生所谓的兴趣进行教学,这样的体育教学就失去了知识传承的价值和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四、主体性与纪律之扬与弃
体育课堂教学并不是课外活动,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有序地按照一定的组织安排与教学要求进行主体性学习。可是如今的体育课,一些学生不能按要求去做,缺少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一些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动作很多,甚至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要不要求学生专心听讲?专心会不会妨碍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课堂上没有组织性、纪律性,没有原则地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体育课堂就会成为“放羊课”,这样只能培养学生自由散漫的个性。我认为任何创造性、主体性的发挥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没有有序的组织纪律做保障,主体性、创造性是不切实际的。
五、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之扬与弃
传统教学评价内容单一,只注重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缺乏对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人文修养等非智力的社会性因素的评价。而创新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多元,在传统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增加与完善。创新体育教学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手段,考核评价的标准可按照学生个体的体能、技能、健康状况所处的不同层次制定出相应的考核要求,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表达与合作精神评价时,因为没有硬性指标,导致评价的随意性较大,学生自评、互评,势必导致成绩评价有偏颇。因此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要正确对待相对的终结性评价,不能一味只强调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忽视对学生体能、知识、技术、技能结果的量化评定。在进行具体操作时,体育教师需注意二者的合理运用,把过程和结果合理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必定会换来相等的结果,只有对他们进行正确、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激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与爱好,才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锻炼,让学生的身心真正受益。
体育教学目前正处在改革的摸索阶段,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程创新体育教学的认识。将两种教学理念扬弃之后重新整合并亲身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达到提升身体素质。确保体质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