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09-06-20徐禾黄冠华
徐 禾 黄冠华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相关要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仅是一个表象,急需人才的高技能岗位很多,完全可供大学生施展才能。并不是“粥少僧多”,关键是我们的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知识结构等有待调整。因此,除政府等管理部门的机制调控外,还需教育部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素质学习,敢于走出去,不仅面向发达的国家,经济较好的大城市,还要把眼光放到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甚至国际社会上需要支援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这样,就业难的局面势必转机,人才也会各尽其才,各尽其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 金融危机
“就业难”的现象,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里出现,应该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了。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经济近30年的高速发展,再加上我们政府采取的多种有效措施,很好的控制了失业率,使“就业难”的现象并没有突出的显现。而到2008年、2009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这种矛盾开始突出的显现出来了。
大学生,曾几何时的“天之骄子”,由于过去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低下,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水平较低,使得大学生成为稀缺人才,社会对这块人才的需要是得不到满足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十几年,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持续、大量的投入,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逐渐满足了中国社会经济对高校人才的需要和人们对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在一些行业、专业、地区甚至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情况,大学生开始出现了“就业难”。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2009年同期与去年同期相比,应届毕业生的上岗率、就业率都下降了约30%左右,形势应该说还是比较严峻的。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由国情决定了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
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尽管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每年新增人口仍有1000万。农民工多、国企下岗职工多、毕业大学生多,成为了“三多”,而就业岗位就显得相对不足。据估计2009年我国新增加的劳动力人口约2600万,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有1000万,供大于求的情况是非常明显的。
(二)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冲击严重
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用人需求减少相对较少;而小型非国有企业、高新企业、私企、外企及制造业、IT行业、房地产行业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相关用人需求明显降低,这将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今年的就业困难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造成大学生就业相对过剩
我国过去基本是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招生上为了创效益,学科建设上为了争名气,很少关注就业问题。现在市场上人才的结构是白领过剩、蓝领短缺,缺乏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学科型、科研型人才相对过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怕吃苦、爱面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亲戚朋友看不起,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去西部和边远城市,不愿意去农村,又缺乏人际沟通能力、比较自私,因此有些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足。由于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学生的学习不够刻苦,许多企业反应,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本人又不能虚心、踏实的学习,解决不了企业中的相关问题,因此也不愿意接收大学生毕业生。
二、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奉献精神、缺少诚信意识、不懂的感恩。
80后的大学生,在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又受物欲横流、以拥有财富为人生目标的错误观念诱导,找工作时总是首先想到,用人单位要给自己什么待遇,自己得到的都是应该的、现成的才好,没有奉献精神。造成大学生中不懂的感恩、缺少诚信意识,工作中受不了任何的挫折、委屈,跳槽现象严重。
(二)心理脆弱、自信心不足。
现在大学生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很差。上岗时挑肥捡瘦,一旦面试不成便产生思想压力;而有些大学生面对毕业、就业没有心理准备,对于自己即将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个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没能有一个适当的心理转变,面对就业心理茫然;另外,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也使得有些大学生尚未毕业便有了就业恐惧症、面试恐惧症。他们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出现了一些屡战屡败的“面霸”甚至“拒无霸”。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作为中国人口中的一个“精英群体”,经过国家多年的教育培养,花费了大量的教育成本,肩负着转变和提高中国人民整体素质的责任。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解决、必须搞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措施来进行解决。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政府的宏观调控,解决的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普遍问题。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是其他方法措施无法比拟的。因此,调整宏观经济、加紧扩大内需,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之一。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基数大,提供劳动、提供服务的人多,但同时我们被服务的人也是全世界最多的。以通信行业来看,中国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建成世界第一大通信网。并不是我们的技术先进,而是得益于我们的人口众多。我们利用自己巨大的市场,建起了世界第一的通信网,同时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也迅速地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生产能力,使我们国家的通信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行列。我们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和通信服务企业已经走向世界,扩大和拉动了大学生在这个领域的就业。努力推动劳动力的对外输出。虽然我国的劳动力过剩,但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劳动力不足、甚至是严重不足。当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对我们的劳动力输出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但关键问题还是在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上去了,我们的机会就会很多,大学生是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日趋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毕业生的就业变幻无常及就业的层面,不仅仅是评价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对专业的设置方向、专业结构的调整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近几年随着毕业生的日趋增多,要想让毕业生在这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有一席之地必须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三)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用人,是要那些有用的、踏实肯干的,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培养能够解决问题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在日常的学生培养中强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实践和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的提高和掌握职业技能,增强用人单位的信心。
另外,在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有所安排和体现,随时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多、更好的被社会认可,有更多大学生能够符合社会和就业岗位对他们的需要。
(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鼓励他们走向西部、走向基层、走向农村。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基本国策,哪里有广阔天地,也十分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农村、在基层,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或者本身文化素质就偏低,非常需要有高素质的新鲜血液来补充。国家也为此制定了相关的倾斜和保证政策,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生有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此,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从一入学就要开始,并且要贯彻到他们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学生活动、团组织教育、青年业余党校、社区志愿服务、形势政策课、主题班会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丰富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创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提倡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和奉献精神,鼓励他们走向西部、走向农村、走向基层,在哪里创造辉煌的成绩。
(五)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随着社会信用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全社会的诚信意识都在加强。 大学生做为国家教育重点投入的群体,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树立他们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和诚信意识,塑造品德高尚的大学生群体。
(六)加强各大学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和就业教育。
对于应届毕业生,一定要加强毕业前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上岗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就业观念,实现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思想转变。与此同时,应该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技巧。通过就业指导课、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园指导、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竞争上岗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而在校生,则是从他们一入学就要开始就业教育和职业培养。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在学生专业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的同时,明确在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加深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逐渐养成道德行为规范。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班级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训练和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七)大学的专业要随时跟踪就业市场的变化,确定合理的专业设置。
大学的招生就业部门和教学系、各专业应该随时跟踪市场信息。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广泛联系用人单位,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授课内容,避免和减少大学生培养的盲目性,这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展望
综上,大学生就业难仅是一个表象,急需人才的高技能岗位很多,完全可供大学生施展才能。并不是“粥少僧多”,关键是我们的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知识结构等有待调整。因此,除政府等管理部门的机制调控外,还需教育部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素质学习,敢于走出去,不仅面向发达的国家,经济较好的大城市,还要把眼光放到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甚至国际社会上需要支援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这样,就业难的局面势必转机,人才也会各尽其才,各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8)
[2]蔡炎斌,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