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叙事策略

2009-06-20陈雯婧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叙事

[摘 要]电视新闻调查类节目作为一种独特的节目形态,一直以它多侧面、多角度、深层次报道的魅力不断吸引着人们的注意,这其中,电视节目的叙事策略是让一个节目能够经久不衰的制胜法宝。本文以《新闻调查》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作为例子,探讨电视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深度调查 叙事 新闻调查

作者简介:陈雯婧(1982-),女(汉),江苏无锡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本科生,东莞广播电视台记者 。从事新闻类、专题类节目的采访、编辑工作。

所谓叙事,在修辞意义上,是指某人在特定场合出于特定目的向某人讲述某事的发生。叙事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主要方法。因此,以电视图像叙事为代表的视觉文化的强势,使电视叙事方式成为当前叙事学研究的主题,而叙事学本身也为电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在全国众多的电视栏目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可以说是电视叙事艺术的范本。

《新闻调查》从1996年5月17日成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这些年来,栏目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打造出了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调查性报道的电视品牌,表面看它的成功得益于“探寻事实真相”的栏目定位,但实际上每期节目的背后都渗透着记者个性化的叙事追求。

一、《新闻调查》的叙事结构

新闻叙事的框架与视角是新闻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记者叙述一条新闻的观察点或视点构成一条新闻框架,就如同一幅镶在镜框的照片一样,这个相框决定了读者能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记者决定把什么内容收进新闻报道的框架内,同时把什么内容排斥在相框外。” [1]

(一)叙事视角

新闻叙事的结构与框架就是新闻的观察视角和新闻的焦点。《新闻调查》所提出的“主题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命运化”的口号正是对这种技巧的最好诠释。作为深度调查类栏目的《新闻调查》,如果过多讲故事或者讲述故事中人物的命运,过于注重通过“过程”来叙事、来“调查”、来设置悬念和情节,就容易让节目由新闻变成记录片。[2] ,《新闻调查》的记者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好选题对“故事人物”描绘与刻画的分寸,在调查过程的纪实中和对细节的捕捉上,不断开拓新的空间和领域,力求使节目既带有记录片色彩,又以鲜明的新闻性而迥异于记录片,从内容和形式上捍卫《新闻调查》作为中国媒介不可替代的权威地位。

(二)叙事顺序

《新闻调查》一期节目四十多分钟,要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都吸引住观众,难度不小,这不但要求故事的题材好,更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方式要好。在这点上,《新闻调查》的记者很擅长运用悬念。在每期节目里,故事并非根据事件发生的时态同步记录,而是围绕记者的调查过程展开,悬念也因此构成节目的关节点。随着悬念的出现、发展和结束,节目也完成了自身的起承转合。如在《中央公寓的秘密》这期节目里,记者以商品房成本虚高的事实为什么会虚高是谁把价钱抬高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等方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悬念在质疑中一个个被解开,观众自然从中不难找到答案。

二、《新闻调查》的叙事语言

CBS《60分钟》著名的制片人唐.休伊特说“真正吸引受众,使观众成为真实受众的是写作,是语言。”[3] 这一点在电视调查类节目中同样能够体现,电视节目也正是凭借声画并茂的优势在无数重大题材的采访报道中取得胜利。

(一)视觉语言

《新闻调查》的第一期节目《宏志班》一播出时就已经定义了日后《新闻调查》的拍摄基调:双机拍摄、记者与被访者的景别差异、段落转换多用运动镜头、注意对细节的表现等等。在这里我想提一点关于空镜头的运用。在《新闻调查》中,空镜头大多数情况下是在解说段落中使用的,主要起表意的功能,对表现主题也起到很好地烘托作用。[4]《新闻调查》制作的节目《第二次生命》讲述的是一对平凡夫妇给患尿毒症的女儿治病的故事,母亲为了救女儿,捐了自己的一个肾。在这部片子中,有一个镜头是父亲站在巨大的玻璃窗下面,玻璃窗上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底下是父亲的剪影。这个镜头的运用说明父亲在面临女儿死亡时有巨大的压力,突出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二)听觉语言

“电视新闻是以声音(语言播音+现场语言)这条主线承担着叙事的任务。” [5]《新闻调查》的声音比较多,有记者的语言、解说词、采访、同期声等,在运用方面也比较多种多样。如在《中央公寓的秘密》一期节目中,记者柴静与举报人的对话:“记者:既然已经拿到钱了,又为什么还要把这件事说出来呢?

阎启忠:它现在造价1.2万了,我还能有五亿九的利润,如果按正常造价的话,你算一下,这个利润还要多多少啊?那么那么多的利润,买到老百姓手里的房子,为什么又那么贵呢?那我没办法,只能做行业的叛徒。怎么办呢?

记者:你们小股东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出来说话吗?

阎启忠:当然我首先是一个利益的关联者,而且我的利益确实受到损失了,同时客观上也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起到我一个公民的作用。”

这些语言都让人感觉比较真挚,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

与此同时,《新闻调查》在处理采访声音和画面的对应问题时采用的方法也比较特殊,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当解说段落结束要接采访时,一般我们会先听到采访的声音,然后才见到这个人。这样做会使整个片子看起来紧凑流畅,节奏感强,不拖沓冗长,同时也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6]

三、结束语

调查性报道不同于新闻报道,也有别于传统的新闻评论。调查性报道重在展现过程,揭示事实,《新闻调查》正是凭借着与众不同的叙事策略把观众紧紧吸引到了荧屏前,而它在叙事方面的艺术处理也值得我们每一个新闻人去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希光,《新闻学核心》『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2]常仕本,《新闻调查:游离于新闻与记录片之间》[J] ,《中国电视》,2005年第5期,第57页

[3]唐.休伊特著,马诗远等译,《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86页

[4]试论《新闻调查》的影像特色(下),http://www.cjr.com.cn,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6年09月20日

[5]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223页

[6]试论《新闻调查》的影像特色(上),http://www.cjr.com.cn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6年09月20日

猜你喜欢

叙事
浅谈《红楼梦》叙事风格的特色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美学分析
主旋律影片《开罗宣言》叙事分析
满族说部中的英雄叙事模式
《叫我第一名》的叙事风格探析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