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有感
2009-06-19李尚琪
李尚琪
又是夜雨,如期而至。这雨,直达我心底。
天气转凉的这几天,父亲病了。母亲还在吃药,每天三次,吃的都是苦口的中药。从前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总没感觉,现在才知道作品细腻之处藏真情。背影、背影。现实的背影,记忆中的背影,每到雨夜,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又是夜雨,打在瓦上,四溅开来,叮叮作响。可惜是在夜里,看不见那四散之美。只有呜咽之声穿透耳膜,不绝如缕。
众多词牌中我最喜欢《雨霖铃》。它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那三个婉转的声韵,还因为在它的背后潜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话说当年唐玄宗因安禄山叛乱逃往蜀地,“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玄宗算是个重情的人,作为皇帝,宫中自有三千粉黛陪侍左右,似乎犯不上对某个女子动真感情,可是他却对杨氏动了真情。白居易为此写下长诗《长恨歌》,余脉还一直延续到清代,出现了洪昇创作的《长生殿》。同时期的才子纳兰性德也叹道:“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唐玄宗的感人之处在于,他虽身为帝王。却抛开了世俗伦理之念,以一种伟大的人情美创造了人生的另一种价值。“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此情此景,恰似杨氏之魂随雨而至,摇铃相应。潸然泪下者,又何止玄宗一人?然有天地作证,巴山楚水为媒,亦足矣。
古人曾说:“雨到秋深易作霏。萧萧难会此时心。”是啊!人的心境会因时因地而变,但你总难以脱离人生的话题,难以逃离历史的向心力,对此,余光中先生解释得最好:“……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苏东坡曰“喜雨”,周作人曰“苦雨”。两人像在打趣,即使隔了千年的沧桑,但对雨的爱超然物外,叫人好不羡慕,好生感慨……
又是动人的夜雨,如期而至,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点评
本文文笔流畅。文采飞扬。作者由夜雨联想到文学,感悟到人生。雨在作者的笔下有了灵感,有了人情味。全文的感情基调似有人生的悲情,又有人生的豁达与从容。自然界的风雨比起人生的风雨来说只是一个触情的基点,风吹雨打给不同的人生留下的是不同的况味。读罢全文。我们不禁产生永久的回味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