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插管的护理体会
2009-06-19胡瑞红
胡瑞红
[摘要] 目的:总结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插管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4例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选择适时的吸痰时机,加强基础护理,控制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结果:20例3~6 d病情基本控制,机械通气时间为5~16 d(平均8.5 d),无并发症发生; 2例因呼吸机依赖后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20 d后脱机;2例死于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采取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加强基础护理、积极抗感染治疗,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63.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b)-118-02
呼吸衰竭是由于肺脏呼吸功能严重损害,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适时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可有效引流痰液、迅速控制感染、解除通气功能不良,对呼吸衰竭患者抢救、复苏及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相关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机械通气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程度,现将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24例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32~72岁;均符合机械通气的指征。
2 护理体会
2.1 气管插管
保持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并妥善固定。观察胸廓运动是否对称,检查气体是否从导管内溢出,以判断是否在气管内。每班交接并记录气管插管的位置及深度,定期更换固定胶布,防止插入过深或过浅。
2.2 气道湿化
我院临床采用的是持续气道湿化。将湿化液以静脉输液的方法排气后,剪掉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导管内5 ml,以0.2~0.4 ml/min的速度静脉滴注,注入量为200 ml/d。间歇湿化与持续湿化比较,后者效果优于前者,它能使气道24 h保持湿润,对气道黏膜刺激性小,使患者感觉更加舒适。
2.3 分泌物的吸引
机械通气是保持气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堵塞的重要措施之一。
2.3.1 吸痰前向患者解释吸痰的注意事项,如吸痰时会有憋气等非常短暂的不适感,向患者讲明吸痰时需咳嗽配合,以利于下呼吸道痰液的清除。
2.3.2 吸痰前洗手,带无菌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吸痰管,硬度适中,直径一般不超过插管内径的1/2,过粗可引起负压过高,导致肺不张;过细则吸引不畅。成人一般用10~12号吸痰管,吸痰前提高氧浓度至100%,吸引负压在13.3~20.0 kPa,以免吸氧负压过大损伤黏膜。吸痰的方法:先阻断吸痰管的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直到有阻力感时开放负压,边吸边鼓励患者咳嗽,然后向上提拉吸痰管,同时左右旋转,吸痰时动作应轻柔、迅速,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 s。
2.3.3 吸痰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监测(SpO2)血氧饱和度和脉搏的变化,如SpO2<90%,脉搏明显增快,应停止吸痰,恢复辅助呼吸,同时还应注意血压、呼吸及心电图变化。
2.4 气囊的管理
目前气囊采用的是等张压力,不需要定时放气,因为等张气囊不压迫气管,相反气囊放气后却会增加口、鼻腔分泌物吸入,或因漏气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具体方法:患者平卧,先吸净气管内痰液,适当调大潮气量,在呼吸机开始送气时放松气囊,利用呼吸机送气时的正压将气囊上的潴留物由下向上冲至咽部,同时用吸痰管经口或鼻吸出,边放松气囊边吸引分泌物。
2.5 心理护理
由于插管后造成不能发音,护士应在插管前向患者和家属解释这些变化是暂时的,拔管后功能将恢复。教会患者手势交流的方法,采取一切尽可能简单、易于理解的交流方式,如简单手势、写字板等让患者尽量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满足其要求,做好解释和心理疏导。
2.6 体征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尿量,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密切观察使用呼吸机时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果血压平稳,脉律整齐,自主呼吸与机械呼吸协调一致,无低氧现象,表明呼吸方式选用得当;若患者出现皮肤潮红、多汗、烦躁、血压升高等CO2潴留的症状,则表明通气不足;如出现谵妄、抽搐等碱中毒症状则提示通气过度,应及时报告医生。
2.7 防治相关并发症,做好基础护理
2.7.1 给予口腔护理2~3 次/d。据文献报道应用机械通气24 h内88%的吸气管路被来自患者口咽部的细菌寄居,并随某些操作(如吸痰)进入下呼吸道,成为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因此,机械通气患者尽早实施口腔护理,对预防肺部感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7.2 机械通气患者每1~2小时协助翻身1次,同时拍背。
2.7.3 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以利于机体的康复。
2.8 拔管前后的护理
呼吸机使用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越容易造成脱机困难,因此,一旦病情稳定,必须适时撤机。拔管前应充分湿化呼吸道、拍背排痰,迅速吸尽鼻及口腔分泌物,放松气管套管气囊,同时再次充分吸痰,嘱患者深吸气时将气管导管迅速拔出,及时再经口、鼻吸痰。拔管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般禁食12~24 h,防止过早进食而误吸。必要时行序贯通气,使患者平稳过渡到撤机。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救治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关键手段,而护理工作是关系到机械通气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通过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选择适时的吸痰时机,加强基础护理,控制并发症的等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审恭.内科护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58.
[2]芦良花,孙明明,孟辉.气道切开2种气道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336.
[3]愈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09-719.
[4]黎毅敏,何国清,陈荣昌,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人工通气撤机指标的临床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17-220.
(收稿日期:200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