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民族声乐的开山之作

2009-06-19

人民音乐 2009年2期
关键词:润腔声乐民族

李 蔚

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领域有不少论著,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管林著的《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1984)和《中国民族声乐史》(1998)、傅雪漪著的《戏曲传统声乐艺术》(1985)、顾旭光著的《中国民族声乐论》(2000)、金明春著的《民族声乐艺术》(2000)、李晓贰著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2001)、郭建民等著的《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引论》(2004)、刘雅丽编著的《民族声乐概论》(2007)等。和已出版的民族声乐论著不同的是,李萍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2006)是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历史发展、艺术特征、艺术表现特征、教学实践等的系统研究,构建出了“现代民族声乐”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

作者李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民族声乐教学多年。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出版著作《跟我学唱歌·民族唱法卷》、《民族唱法名师指点》两部;主持省级课题两项:曾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重视现代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对民族声乐多样性发展的思考》、《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论民族唱法声音形态及其表现形态的美》等。所教学生多人在国家级、省级声乐比赛中获奖。

本书是作者完成“社会转型期民族声乐发展问题研究”省级课题的成果,历时两年多,在对现代民族声乐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前人研究成果和同时代学者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写成。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现代民族声乐的历史发展及其界定;第二章,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第三章,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特征;第四章,现代民族声乐的教学实践与教学体系的初步形成。李萍的这本专著对“现代民族声乐”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全面的概述,立场客观,研究深入,多有创新和突破之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定位清晰,宏观把握现代民族声乐的界定及历史发展。作者采用了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式,对“现代民族声乐”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和概述,并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评述,具有精确性、概括性和客观性。

其一,精确性,突出体现在有关其“界定”。作者认为现代民族声乐在重要工具书中没有完整的界定,在各种刊物没有一致的说法,但还是需要去了解其基本性质,研究其时代差异。秉承这一理念,作者层层深入、逐步推出其论点。第一步,提出了前人关于“民族音乐”、“民间音乐”、“中国歌唱艺术”的定义。第二步,分析了“民间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区别,即前者属于“集体创作,不断衍变”,后者属于专业音乐。第三步,介绍了汤雪耕、周小燕等人对现代民族声乐的看法,并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比较。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自己的创见,将民族声乐概念界定如下:“现代民族声乐是一门独立的、具有专业音乐性质的歌唱艺术形式。它的本质特征与传统民族声乐一脉相承,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审美习惯和艺术特征。它的演唱继承了传统精华,又融合了西方声乐元素,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民族歌唱形式。它以民族语言为演唱基础,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演唱原则。它的演唱丰富多彩,包括各民族的风格和各地方的色彩,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新的歌唱形式。”

其二,概括性,突出体现在有关其“历史发展”。作者以时代发展为主线,以各组成因素为内容,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的体系。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将其概括为三个发展时期,脉络清晰,逻辑结构严密。首先,“新音乐运动”推动了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新音乐运动”是指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音乐运动,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音乐运动”。然后,“新中国唱法”大讨论,促进了现代民族声乐的成熟。1949年底,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与筹建中的中央音乐学院合办的音乐问题通讯部提出并开展的“新中国唱法”大讨论(俗称“土洋之争”)。最后,西方声乐影响了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大线条地概括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音乐家、声乐作品、声乐教育及歌唱家对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探索等情况,语言凝炼,说理明确。

其三,客观性,突出体现在有关音乐院校声乐教育理念中某些问题的分析。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方面,发表的论文多如牛毛。有人提出要创立民族声乐学派,重视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i有人试图从文献学、美学、文化学、哲学等学科的角度,探索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中的普遍规律;有人通过对某个声乐教育家或歌唱家的研究,寻找某些可以借鉴的规律和方法……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方面,存在的争议层出不穷。有人认为民族声乐在演唱上越来越忽视传统、崇媚西方,失去原本的民族特色,形成“千人一面,千歌一腔”的局面;有人认为培养美声唱法歌手参加国际比赛并获奖,比培养民族唱法歌手更加重要;有人认为音乐院校应着手调整教学体系,改变教学理念……本书既没有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培养方式全盘否定和批判,也没有一味地为学院派的民族声乐唱颂歌,而是从正反两面来看待。一方面,音乐院校对现代民族歌唱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成绩突出,不可忽视。另一方面,由于考试政策、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民族风格单一、演唱风格雷同的现象。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冲突”,显露了现代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的弊端,但同时也促进了它的发展。作者以自己精湛的学术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辩证而独特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相比一些重“批判”而轻“肯定”的论述,更具有哲学深度和学术高度。

二、重点突出,科学分析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及艺术表现特征。作者认为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是:明亮圆润的嗓音,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艺术表现特征有:民歌、曲艺、戏曲等。论述既全面又深入,不仅涵盖了各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渗透了各方面的演唱和教学经验,还不乏对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

以往的相关文献多是对某一方面的单一的研究,如歌唱医学、咽音、十三辙、声乐美学、唱腔研究等,没有进行多元整合、综合研究。而本书的第二章从生理、语言、美学、润腔等进行论述,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知识网,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来看待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书中第三章,作者对传统民族声乐的三种表现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有对其形成与发展、类型与特征进行宏观上的归纳,也有对其具体类别、相关曲目进行微观上的分析。

关于发声,作者在第二章第一节举出学生常见错误观念的例子,即误解了民族声乐发音的特点,把“较多地使用声带振动”错认为是“较多使用喉部”来发音;因而产生用紧、白、挤、直的声音来唱的坏毛病。关于吐字,作者详细介绍了普通话的字音结构、吐字发音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很多谱例进行分析。关于润腔,作者一共归纳了六种润腔法,分别是装饰性润腔法、断音润腔法、音色变化润腔法、声音形态润腔法、节奏节拍润腔法、强弱变化润腔法。第三章第三节共有二十多个细目和四十多个例曲,例曲涉及艺术歌曲、民歌、歌剧选曲、京剧、评弹、山东琴书等。在现代民族声乐论著中,《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是对润腔艺术研究最全面的一本专著。关于表演,作者侧重论述“声情并茂”的表演原则。讲到对歌情的把握,作者具体到《梅娘曲》、《玫瑰三愿》这两首30年代的艺术歌曲。很多人在演唱这一类艺术歌曲时容易走入重技巧而轻情感的误区。这两首歌曲的举例,既典型又直观,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自己的演唱体验,深刻了解到分析歌曲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三、搜罗全面,系统研究现代民族声乐的教学实践及教学体系。现代民族声乐从诞生时就开始了其教学的探索,全国召开的重要学术性会议有:1957年的声乐教学会议、戏曲院校声乐教学会议;1986年的部分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会议;1996年的高师声乐教学研讨会;2005年的民族声乐教学会议等。传统声乐和西方声乐的对立与统一始终是讨论的焦点。管林的《中国民族声乐史》和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分别是研究传统声乐与西方声乐的代表性论著。两者都注重于对历史的研究,以时间的发展顺序为主要体例。而本书更注重于对教学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普遍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这是以往的论著中没有系统归纳的。之后,作者又陈述了现代民族声乐教学已有的探索成果,对以传统声乐与西方声乐两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学实践与教学体系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这一部分融合了作者很多来之不易的经验之谈,对我们的演唱和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理论研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一部开山之作。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对“文革”期间民族声乐的发展情况描述过少。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学者将目光投入到这一领域,如对“文革”期间知青歌曲、样板戏、语录歌曲等的研究。就现代民族声乐近八十年的发展历史来说,“文革”十年是不短的时间,虽然这一期间民族声乐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也不能说毫无成果,对其进行更加客观、细致的研究也是必要的。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一书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铺平了道路,指引了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金兆钧

猜你喜欢

润腔声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润腔”释义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润腔文献综述
多元民族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