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舟山渔歌”认知的现状调查及构想

2009-06-19郭义江

人民音乐 2009年2期
关键词:渔歌号子中学生

郭义江

作为浙江民间音乐重要体裁之一的“舟山渔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不仅作为我国沿海主要生产行为的伴随形式存在于当地民众之中,而且还以特有的方式承载、传播了我国东南沿海住民的各类历史信息。无论从文化学的角度,还是从形态学的角度观察,笔者都认为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舟山渔歌是在渔民的生活中“为满足众人生活之需要”而形成的,如《舟山渔场蛮蛮长》、《大网号子》、《爱妹妹侬勿要愁>。“一唱众和”是舟山渔歌的基本歌唱形式,另外还有齐唱、独唱和二声部重唱。其音乐结构主要有以下特点:1.形式短小,反复部分较多,如《小号》、《摇橹号》等;2.曲调起伏较大,与劳动过程中的动作紧密相扣,如《大号》、《起钻号>等:3.曲调中的音乐在速度上变化较大,如《起锚号》、《摇橹号》等。

“舟山渔歌”没有书面记载,完全靠老一辈的口传心授。由于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机械化捕鱼业的兴起,舟山渔歌随着其劳动方式的改变而逐渐失去它赖以生存的基础与土壤,正逐渐湮灭,几近绝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由于有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当地曾多次组织了舟山渔歌的搜集与整理,把那些一直流传于民间的各类号子、小调通过音乐工作者们的劳动和参与,用文字和曲谱等手段记录了下来。如1960年舟山县委主持编写的《舟山渔歌选》;1989年由舟山市民间文化集成领导小组编写的《舟山市歌谣谚语卷>。但显而易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等等,仅靠相关部门资料收集和整理尚不足以使舟山渔歌中蕴含的诸多元素、文化价值与信息等得以充分保存。我们不仅要注意保护其固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也不可忽视当今已经成为事实的新的文化传承渠道与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大众普及教育的主流,学堂音乐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中学生课堂也是民间音乐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基地。不容忽略。按照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后继有人、活态传承等思路,在本地中学生中普及传播本区域的民间音乐,对发展区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够在舟山地区中学生音乐课程中适量增加舟山民间音乐的内容,对舟山地区民间文化的传承不失为一种恰当的途径。笔者就此问题对舟山地区比较典型的六所中学以问卷的形式作了详细调查和分析。

舟山渔歌的现状调查

定海,舟山市府所在地,舟山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教育设施和教育条件在舟山地区均属最好,本次调查的六所学校中有四所在定海。其中既有省级重点——舟山中学;也有市级重点,也是唯一的一所建造在古学宫遗址上、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定海一中;还有定海区教育局下属的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舟山三中以及全日制普通中学——镇鳌中学;另外的两所中学分别是嵊泗中学和菜园中学,他们是嵊泗县具有代表性的两所学校,嵊四县即是渔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本次共发放了六百份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200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

调查地点:舟山市定海区:舟山中学,定海一中,舟山三中,镇鳌中学;舟山市嵊泗县:嵊泗中学,菜园中学。

调查对象:在校高中生、初中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个别访谈。

问卷发放情况:六所学校各发放问卷一百份。按照从高一到高三班级和初一到初三班级随机抽样形式进行,在六所学校的音乐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共发出问卷600份,有效回收问卷586份,有效回收率97.6%。

调查情况如下:

1中学生对“舟山渔歌”的喜爱程度(见[表一])

[表一]反映出“舟山渔歌”在当地的普及率很低,即便是音乐课开设相对较多的中学里的学生,由于教材、师资、观念等多种因素,致使对之有所认识的人数依然很少。

2冲学生对舟山渔歌的认知状况

此次调查,就舟山中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知情况,主要列举了曾经最为盛行的“渔歌”方面的知识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见表二)。舟山渔歌(打鱼号子)在当年的人工捕鱼生产方式当中使用比较普遍,风格独特,彰显着浓郁的蓝色海洋文化气息。在劳动节奏的制约与引领下,音乐风格雄壮有力。舟山渔歌号子有“远洋”、“近洋”之分,“远洋号子”刚劲有力,“近洋号子”略显柔和,如[表二]中提到的《起锚号子》,即为“远洋号子”。远洋船的吨位大,这种大吨位的船舶在捕鱼劳动时的强度较大,所以唱出的号子音乐更为激越。

从[表二]的统计数据来看,舟山地区的中学生人群对本土渔歌号子知识的了解甚少。笔者在与当地一位资历较深的老歌手洪国强进行调查访谈时他感慨道:“现在45岁以下会唱号子的渔民不多了,更多的年轻人连号子是什么也没听说过……。”在与个别中学生交谈时,笔者问他们“熟悉洪国强吗”,得到的回答基本上都是“不”!甚至有同学问“他是唱哪一类通俗歌曲的歌手?”交谈中同学们谈起流行歌曲和歌星时情绪瞬间高涨,因为其信息的获取渠道众多,社会教育的撞击与灌输力十分强大,所以,这也是一种普及性教育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从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此种情况说明,在舟山地区中学教育这个特殊层次领域,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问题还没有渗透,或者说没有真正被重视。中学生无论从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水平,如果当地相关部门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充分的认知和重视,采取了在中学阶段实施普及和引导的作为,那就不是仅在中学音乐课上增加点民族音乐曲例那么简单了,更加深层的意义在于,培养了后代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自觉传承与了解。

3音乐课程设置及相关活动现状

在对六所中学设置的问卷中还有关于音乐课设置及开设内容的调查,具体见[表三]。

从[表三]的统计数据来看,音乐教育在舟山地区中学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在时下全国各个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也能保持常被其它课程代替仅占3%,这应该算是比较好的状况了!但是从音乐课开设的内容来看,民族音乐的内容偏少,只占20%,尤其本地的民间音乐——舟山渔歌内容更少,仅有6%,难怪在[表二]的统计数据中会出现62%的学生不了解舟山渔歌号子的情况。不会唱舟山渔歌号子的高达63%,听过《起锚号子》的学生仅占8%。

4舟山渔歌在中学生中的传播途径现状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舟山本土音乐不为当地中学生所了解的原因有多种,“传播途径”是重要原因之一。关于传播途径的调查情况(见表四)。

[表四]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接受本土音乐的主要方式是“长辈传唱”,其次是在“庙会或广场”,再次是听“收音机”,从音乐课上听到的只占11%。调查反映,本土音乐在上一辈人中间了解更多,传唱更广泛。笔者在与部分世代家庭以捕鱼为业的中学生家长访谈时了解到:过去的舟山

渔民世代生活在“无风三尺浪,有风浪过岗”的汪洋大海上,捕鱼生产劳动强度很大,所以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渔歌号子具有慷慨激昂、大气磅礴等特点。虽然现在的机械化捕鱼程度大大提高,但许多捕鱼过程中的操作环节仍然需要人工劳力去完成,加之当今的许多渔民都有着幼年耳濡目染的经历,都对在劳动中甩开膀子、高唱号子、齐心协力这种劳动方式仍情有独钟。

有些渔民由于嗓音洪亮而且会唱的各类渔歌较多,经常被庙会活动或者广场文化活动的举办方请去表演。久而久之,社会也为这些演唱者提供了更多的演唱机会和平台,如婚丧仪式和旅游景点等。有时这些演唱节目也会被录制下来在电视或收音机里播放,故而[表四]中有32%的中学生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庙会或广场占55%,婚宴占2%。

舟山渔歌流失的原因及构想

根据以上调查现状得出结果:舟山地区中学生对舟山渔歌及当地民间音乐状况了解少,对于学习、了解、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主要原因如下:

1.各类社会媒体传播内容中关于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宣传力度相对较弱;2.由于机械化捕鱼业的不断发展,劳动方式的逐渐改变,舟山渔歌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传承的基础。对于中学生而言,接受社会教育和学习的途径与机会相对减少:3.社会有关文化传播机构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4.在本土民间音乐传承方面,教育部门对于中学生这个重要的传承层次领域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中的相关内容太少;5.中学校园文艺活动中关乎本土音乐的比例不够;6.中学音乐教师本身对弘扬和传承舟山渔歌民间音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掌握相关内容的水平有限。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文化部门应发挥职能优势,如群艺馆和文化馆可以举办本土民间音乐知识培训班,聘请有丰富演唱经验的民间艺人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让更多的人了解渔歌,学会唱渔歌。还可以举行舟山渔歌广场舞培训班,让普通老百姓在茶余饭后的健身活动中一边听渔歌音乐一边锻炼身体。定期举办渔歌演唱比赛,通过比赛吸引更多的选手学习和参与,也令广大观众在观看中耳濡目染,熟悉舟山渔歌,逐渐营造学习渔歌的氛围。

2由教育部门组织各个学校编写适合于中学生学习的本土民间音乐补充教材,把舟山渔歌内容融入中小学音乐课程,使中学生感受到家乡传统艺术的魅力。

在舟山渔歌的文化传承中,当地音乐教育工作者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在对渔歌的音乐特点、演唱技巧等进行深入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教学对象是接受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强而且数量较大的中学生,所以在本土文化传承与教育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猜你喜欢

渔歌号子中学生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唱起号子走汉江
汨罗江渔歌
秋浦渔歌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川江号子(重庆)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