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的先驱

2009-06-19凌绍生

人民音乐 2009年2期
关键词:美学史蔡先生美学

凌绍生

2009年2月13日是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的先驱者蔡仲德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值此之际,追思和回顾蔡先生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开拓性的突出贡献,研究、借鉴蔡先生在此学科领域中的成果,并以此引起学界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的关注和重视,笔者认为,这是寄托我们对蔡先生逝世五周年的最好的缅怀和纪念之情!

关于蔡先生在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中富有开拓性的突出成果和贡献,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理解、感受,作以下简要评述性的回顾、整理、归纳。

一、两部开拓性、代表性的重要著作

1995年蔡先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以下简称《史》著)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一部该领域的开山之作,该著作洋洋六十余万言,记载、编纂、建构、评论了中国三千年的历代乐论文献史、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内容丰富、理论性、学术性很强的专著。199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还出版了蔡先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上下册),这样蔡先生就以《史》著为主体,“资料注译”为羽翼,建构了他的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全面完整的体系。蔡先生在他的《史》著的后记中说:“这部书稿倾注着我的生命,我在其中思考着音乐、文化、宇宙、人生……人创作文化,文化也创造人,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发展教育,改造文化,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美学艺术的现代化。”以上语言,充分表达了蔡先生是一位深情关怀人生的人本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献身于文化、教育、美学、艺术现代化研究的学者。

2003年蔡先生的《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以下简称《论》著)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这是蔡先生中国音乐美学史专题、个案研究论文集,共收集公开发表论文36篇,五十二万余言。

《论》著不仅对中国音乐美学史中重大个案问题作出“我注六经”式的深入研究和探求,而且还对近代、当代某些重大音乐美学理论问题、音乐美学思潮、音乐美学人物作了训诂论今的、具有“史学、史识、史胆”的分析研究,可谓是一部越名教而任真、善、美的音乐美学论文集。

蔡先生在《论》著的后记中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二十余年来,在中国音乐美学史这块处女地,我做了我所能做的一切。这个集子,便可视为我治中国音乐美学史的一个总结。”以上语言,真实地道出了蔡先生不愧为中国音乐美学史这块处女地的开拓者和辛勤的耕耘者,两部重要著作,为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奠基石的贡献。

二、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正名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是否具有现代音乐美学的形态和意义?这是一个理论界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因为在中国古代并没有“音乐美学”这个名词,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出现在欧洲。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不能称为音乐美学,只能称为“音乐观”。并举《乐记》为例说《乐记》“是封建统治者利用音乐作为巩固自己政权的统治术,而不是为了研究音乐艺术本身的艺术美与艺术价值问题”。与此观点相反,蔡先生在其《史》著中认为《乐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美学专著。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成熟形态的音乐美学思想。并认为《声无哀乐论》是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声无哀乐论》注意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美感作用、娱乐作用、养生作用,把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即纯音乐加以研究……深入音乐内部,更具有美学价值。其“躁静者,声之功也”更具深刻的音乐美学内涵。

为了进一步证明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具有现代音乐美学的形态规范,蔡先生将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春秋”时期的史书《国语》、《左传》中的虢文公、史伯、季扎、伶州鸠等人论乐语录归类为:

1“音乐美的构成”:从史伯到晏婴、伶州鸠,人们已经认识到音乐美在于“和”,在于寓杂多于统一,在于以众多相异事物相辅相成,对立因素相反相济,“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而达到“和乐如一”的理想音乐美的构成状态。

2“音乐与自然的关系”:从虢文公到伶州鸠,人们无不以自然之“六气”、“五行”解释音乐,而尤其重视音乐与“风”、“气”的关系,认为音乐来自“六气”、“五行”,是对自然之风的摹仿。音乐可以“省风”、“宣气”,使风调雨顺。“嘉生繁祉”,音乐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神以和”。

3“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从虢文公到伶州鸠,人们认识到音乐必须受政治、经济的限制,音乐必须“为礼奉之”、“修礼以节之”。同时,音乐也可以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军事。能平心、成政,节制百事,上下和同,政治和顺。

4“音乐的审美准则”:季扎赞美“五声和,八风平”。医和强调“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伶州鸠强调“乐从和,和从平”……都以“和平”、“平和”为音乐审美标准。都推崇平和的古乐、“德音”,而贬斥不平和的“新声”、“淫声”。

以上仅仅是三千年前“春秋”一个时期的部分“正名”之证词,这就足以证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就基本上具备了音乐美学的形态和内涵。其实,这种情况“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它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蔡先生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正名非常重要,它不仅确立了中国音乐美学史科学的、独立的地位,更揭示了华夏民族音乐文化历史的悠久和伟大!

三、首次建立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建构体系

建构体系是任何学术著作的基本框架、基本对象、基本内容以及对内容的基本编排和划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给后来的继续研究者铺了路,搭好了一个学术研究的平台。

蔡先生的《史》著在这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对象: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专著,“子书”及后世文集中的有关论述,儒家经典及其他典籍中的有关论述,二十五史中的乐志、律志,西汉以后的音乐诸赋。宋元以后的琴论、唱论、曲论等。

2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历史分期:(1)萌芽期。即西周末至春秋末,一部中国音乐美学史只能从此开始。(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期。(3)两汉时期。(4)魏晋至隋唐时期。(5)宋元明清时期等五个历史时期。其中萌芽期的划分,学术性较强,蔡先生认为《尚书》、《易经》中有关原始、社会至西周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资料。实际上是出自后世儒家之手,故而不足以说明西周前的音乐思想。

3史料的收集、整理、编篡:这是一项非常复杂而浩繁、艰难、辛劳、同时也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程。主要有五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成果:(1)科学的历史分期必然体现历史资料的内在联系以及形成历史分期的外部社会背景等因素,这是《史》著历史分期的基本原则。(2)把历史资料(乐论)按现代音乐美学的形态归范加以归类。(3)每章节均按概述、史料及其评论、作者介绍、结论等而形成其基本框架结构。(4)章节的标题尽量体现其内容,例如标题为:“虢文公的‘省风

说”,“史伯的‘和同说”等,便于读者查找。(5)按《史》著的建构体系,收集、整理并出版了全面系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上下册),保证了《史》著非常丰富的史料。

总之,《史》著以系统、翔实的建构体系,勾勒出华夏民族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

四、全面评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学术、理论方面的重要成果

蔡先生从历史的方位,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方法论和坚实的文、史、哲学术功底,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三千年浩繁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古文献进行了全面的翻译、注解、评论,的确是“倾注了我(按:指蔡先生)的生命”。特别是评论方面,敢于直言不讳、承担责任,显示了无私无畏的学术风采和人格魅力。

以下仅选择笔者认为最具学术和理论意义的学术见解和观点,简要地作部分举例:

1《史》著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实质是讨论“情与德(礼)”、“声与度”、“欲与道”、“悲与美”、“乐与政”、“古与今”、“雅与俗”等的关系。

2《史》著第二十六章和第三十七章具有最为独特和新颖的学术观点,其要点如下:

其一、提出了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体系和发展过程:老子——庄子——嵇康——李贽等发展阶段。把嵇康、李贽包括汤显祖、李开先、张琦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明确地纳入道家音乐思想,并认为是道家音乐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给道家提出了一个历史发展的音乐美学体系。如果它是正确的话,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建构体系将起着主干性、基础性的作用,笔者认为这应该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和探究。

其二、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由老子提出,经过庄子的改造,从否定一切音乐变为只否定礼乐,从否定音乐的一切作用到只否定教化作用,而肯定娱乐作用。经过嵇康的改造。又从否定有声之乐变为肯定有声之乐。经过李贽等的改造,又从提倡无情与以恬淡为美,变为否定无情与以恬淡为美,从否定。郑卫之音”变为肯定“郑卫之音”。道家音乐美学思想随历史的发展变得更合理,更科学,更接近人民。

其三、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扬道抑儒”、“褒道贬儒”的评论:认为道家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李贽的“主情”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封建主义末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市民阶层挣脱封建枷锁、争取自由的思想在音乐美学思想领域的反映,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人的觉醒,艺术自由的突出标志,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义。而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被收入《礼记》,纳入《白虎通》,变成经典性的官方音乐思想,坚持“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圣人作乐”,节欲抑情。因此,走上了它的反面——“既束缚人”,“又束缚乐”。

其四、对嵇康、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人格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嵇康越名教、求自由的战斗精神,是封建社会最可贵的精神,他的人格美高于屈原。稽康的《声无哀乐论》实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著作,是对以《乐记》为代表的礼乐思想的批判,其“躁静者,声之功也”深刻揭示了音乐的特性,在中国以及世界音乐美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认为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主张解放人性,解放音乐,自由抒发情感,是中国古代最合理的音乐美学思想。

以上学术观点在《论》著中更有深入、细致、详尽的个案案例的研究,不仅新颖、独特,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性、争鸣性。也是《史》著和《论》著学术上的精髓部分。其论述篇幅很大,笔者只是根据主观的理解作简要的概括,是否准确,还需以原著为依据。然而,学术界对上述领域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争鸣尚属罕见。呼吁学术界予以关注和重视。为建立中国音乐美学史科学体系而努力。

3对当代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蔡先生在这方面的新颖、独特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主要有:

其一、《青主音乐美学思想述评》是一篇勇敢无畏的、还青主人格及其学术研究以清白的前所未有之作。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来,青主一直是作为难心主义、资产阶级音乐美学家的代表遭到反复批判,其“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向西方乞灵”是批判的焦点。蔡先生在为此作辩护的争鸣中指出,“上界”是指人的精神世界,音乐是精神的产物;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决定音乐是各种艺术之“上”的“上界”,而不是神秘的、宗教的、迷信的、神的上界。“向西方乞灵”是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向西方借鉴,用以改革中国音乐,而不是“以西代中”、“全盘西化”、“崇洋媚外”。

蔡先生不仅为青主这样一位在人格上、学术上蒙冤受屈的现代音乐美学史人物平反昭雪,甄别和确立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而且以此为突破点,对当代一些重大的音乐美学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见《论》著的370页)

其二、对“音心对映——和律论”、“物性本体、艺术本体”、“纯意向性对象”等音乐美学理论,在肯定它们合理方面的基础上,也批评了它们的缺陷。(见《论》著的475、484、493、503、523等页)

在搁笔的瞬间,一个朦胧的幻影突然出现在笔者的脑海,原来是《史》著封页那留有美髯的蔡仲德的照片幻影,并且这幻影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地浮现。他,一个夫子般的,视学术研究如生命的,生命临终前的一段时间还在病榻上打着吊针给研究生讲课、修改文章的痴迷学者。如果他的英灵能冥感到,在他逝世五周年之际,世间有一个和他素未谋面的、并年长他一岁的退休老人,为他在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方面的开拓性的突出贡献,写一篇追思、缅怀性的评述祭文,他可能会感到欣慰和喜悦。如果他的英灵能冥感到。在这太平盛世,有更多的后来者在他生前开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进,蔡仲德的英灵一定会含笑于九泉!

责任编辑张宁

猜你喜欢

美学史蔡先生美学
仝仺美学馆
烛照美学史的幽暗地带
——《17—19世纪法国美学主潮》评介
盘中的意式美学
区域美学史书写的探索与尝试
——《巴蜀美学史稿》评介
纯白美学
原则
“妆”饰美学
胜任
守望与展望:新美学史的构建
——读黄柏青博士专著《多维的美学史》的若干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