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9-06-19李银华
李银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使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活力。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起来
在教学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调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切积极因素,把紧张、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把教学变为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实验中,我尽可能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通过读读、说说、写写、比比、画画、做做、演演、唱唱、动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在自主的实践中趣味盎然地学习,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自尊和自信。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课前要求学生通过读、问、查等方法收集有关地球图片、资料,了解关于地球的知识。上课时让学生自由交流,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等。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有说的、画的,有动情描述的、图片展示的,还有朗诵名言佳句的,场面非常热烈。学生能在宽松的氛围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学习成果,他们学得特别兴奋和激动。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动”起来
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更丰富,更具生命力,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教学中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老师应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丰富生活,并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性特长,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
1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尽情让学生“乐”
如果把有待扩展,有待扩大的语言信息创编成多种多样的课本剧,不仅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打消书面语言的束缚,学生能酣畅淋漓地发挥,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进行梳理的能力。在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课时,我让他们自由组合,就地取材,虚拟情境,尽情发挥。由于学生们表现欲望强烈,所以非常生动的表演了这个故事,同时通过表演学生都领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贪得无厌,不劳而获,将会一无所有!”
2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如秋天到了,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支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形状、颜色等,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树叶贴在纸上,写上名称或者写上一个自己喜欢的描写,树叶的词语或句子。这一实践活动不仅积累语言,还发展思维。因为学生喜欢活动,特别是到野外去观察体验,更让学生心情愉悦。通过这一活动,也实现了学生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生情感需求。这样,学生心中涌动的是努力后的快乐和自信。
三、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笑”起来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用欣赏的眼看待每一个学生,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优点,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肯定和赞扬。以激励性的语言、动作、多样的激励标志、有趣的图案、有意义的奖赏,或举行简短的仪式等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越学越想学。正如心理学家盖兹说的:“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