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数学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09-06-19陈静
陈 静
摘要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并且,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课堂互动交融的场景。促进师生共求能力的提升与增强。
关键词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情景交融;能力提升
初中数学教学追求的目标体现在用新课改、新理念、新思维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获得新方法、新知识、新能力,进而提升创新素质,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规定:“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数学合作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其实知识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获得的更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合作是学习的主线,知识获取的方法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发现,而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积极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去获得知识。目前,合作学习以其先进的理念、有效的形式、出色的效果为当今新课标实施所倡导。
一、数学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
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助互动之中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要求每个学生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既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学会支持他人,善于倾听意见,实现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更为提高。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
二、数学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中小学得到系统训练。“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学习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其本身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数学合作学习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最好体现,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以优秀学生接受提问为半径的教学怪圈,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教学制下教学的局限性。对教师而言,合作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产生的不足。为因材施教创造较好条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数学合作学习的特征体现在活动体验、成果分享、反思认可、促进合作、启迪鼓励、注重结果六个方面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社会,所以数学学习素材具有生活基础,以引发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挑战学生思维为目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群体成员合作动机明确,个人责任清晰,面对同一个目标,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齐心合力是保证合作学习效果之关键。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指导是合作学习的有效保证。合作学习的前期策划、巡回指导、平衡差异、解难答疑、促进交流都来自于教师,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
五、在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是互动观
由于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观,是对现代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建立在对现有教学互动观的反思基础上的,是对现代教学互动观的一种发展。
六、合作学习理论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
目前比较流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但在实践中发现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兴趣相近,组内合作十分融洽,组内讨论十分热烈,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的局面。
实践表明,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因此分组应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问题的类型、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予以确定。
七、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尝试发现,亲历知识的形成。数学实验、尝试发现、社会实践等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完扇形统计图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生活垃圾、消费结构、校园绿化”等专题。将学生按异质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合作完成课题的研究。也可以组织小组编制数学报,办报过程就是学生收集加工信息、交流讨论、创新的合作过程,在这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数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个人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八、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实行合理的评价方式,培养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确立一种促进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实行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和激励个人竞争达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当然,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大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