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山如画

2009-06-19刘玉婷

先锋慈善 2009年4期
关键词:绵竹木版门神

刘玉婷

震后第一次到绵竹,奔着盛名在外的绵竹木版年画而去。但之前耳闻地震中这里的年画被损毁不少。初来时甚是担心,害怕此行难以如愿。孰料,一路走访和了解后,记者才明白,这流传多年的民间技艺和它的传承者,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坚强。

到绵竹那天(3月19日),恰逢四川乡村旅游节启动暨绵竹第十九届梨花节开幕式。到了绵竹遵道镇的分会场山下,只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这样的场景让记者一行有些意外。

在向分会场棚花村前行的路上,满眼尽是金黄的菜花和雪白的梨花,盛放在修整一新的马路两旁。曾经的阴霾已然驱散,春天如约而来。当崭新的村舍和雪白墙壁上新绘制的笑脸迎客的年画娃娃们映入眼帘时,记者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棚花村年画走廊。下车便碰到路边年画展销点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一问才知,上午参加开幕式的游客几乎将设展出售的年画抢购一空。

在棚花村一处新建的宽敞的农家乐里,记者见到了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和绵竹北派年画传人李方福老人。12岁时开始学艺的李方福老人年近八旬,精神矍铄。他当天特地从绵竹赶到棚花村的画廊,参加年画的展销活动。

历史

年画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已无法追溯。据《山海经》等文献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桠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他们是哥俩,名叫神茶(读音Shu)、郁律。哥俩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保护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像,悬于大门或寝室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到了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恭的画像,这以后“门神”就越来越多了。而伴随着历史上“门神”传说所出现的,便是年画的雏形。

不过,以往的门神,包括由门神演变而成的中国年画,多由画师手工画成,每次作画均要重复创作。随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聪明的艺人们开始在木版上刻上流畅的图画,可作为“模子”多次印制,这样木版年画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发展起来。待到明清以后,四川绵竹、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和苏州桃花坞成为了齐名全国的四大年画基地。

技艺

相对于其他基地的年画而言,绵竹的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民间工艺大师、剑南慧丰画舫的陈学彰老师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绵竹年画的特色。他说绵竹木版

年画分为红货和黑货两种。通常彩绘的年画称为红货,而这红货再细分起来按繁简可分7种,其中尤以“明展明挂”最为细腻工整。红货年画作品的色彩通常艳丽多彩,年画艺人在他们的作品上无拘无束地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桃红、青、猩红、草绿、金黄……大红大绿,这些颜色又热闹、又刺激,充满生机和活力,但在强烈的对比中,也讲究适意与和谐。

而黑货是全国四大年画中,绵竹所独有的。黑货并非完全没有彩色的黑白,它是以烟墨或朱砂拓印,朱砂色在黑白之间调和。

说起年画的制作过程,陈师傅给我们道出一句口诀“一墨二粉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一墨指用木版印墨线:二粉意思是给脸部、手部上胭脂、涂粉:三金就是用诸色勾鼻、眼、耳等了,最后再描绘衣服的颜色。精细的绘制技艺造就了色彩丰富艳丽的绵竹年画,但是李方福老师却强调,绵竹年画虽然艳丽却不俗气,讲究和谐的色彩氛围,俗话说“一色不压二色”,便是应了此语。

内容与形式

虽然提到绵竹年画,人们很容易想到“门神”,而门神也确实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品种。但绵竹年画内容却远不止于此,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都被纳入了绵竹年画艺人的创作题材中,其中最有趣的无疑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鲁迅先生便曾收藏过绵竹年画《老鼠嫁女》。当然,字画也是必不可少的品种,例如绵竹年画中以林则徐书法为题材的作品便非常丰富。

从形式上看,绵竹年画分为斗方、横披、中堂、条屏等,与国画分幅相近但却自成一派。斗方,多是讽刺寓意的独版小品,是一种民间讽刺画,如《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横披,则一般表现人物众多的大场面,如《文姬归汉》、《迎春图》等;条屏,则分为四条屏、八条屏、十二条屏,内容多表现情节曲折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一类,如《三国演义》、《百寿图》、《二十四孝》等,而李广福老人的代表作之一便是流传多年的《二十四孝》,中堂均是表现吉祥的内容,如《麻姑献寿》、《紫微高照》等。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绵竹年画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增添了一些创新的制作思路。例如为了将传统祝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年画题材出现在了靠垫、桌布等家庭软饰上;为了结合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年画题材为基础,设计出了众多纪念品。陈学彰老师更是提出绵竹年画“先继承再创新”。有着多年塑料厂工作的经验的他,将特殊的材料加入年画的颜料中,创作出了能反光的门神,令人耳目一新。

传承与复兴

绵竹木版年画无论内容、技艺还是形式,都形成了一套自成系统的民间艺术。而陈师傅却感叹道,绵竹的年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在经历过多次的劫难后,总是又不断地顽强复兴传承着。

绵竹木版年画最重要的是木版。陈老师回忆,文革时期,还是学徒的他目睹了几十万副木版被运到当地轻工业局的池子里给生生泡烂。为了保护这一传统艺术,当时他的师傅悄悄将3车很有些年头历史的珍贵的木版捐给了政府,其中大部分是清代传承下来的,还有部分制作于民国的版子。这些木版被送到文化馆给藏在墙壁的夹层里,外面封上一层墙料以“掩人耳目”。满以为这样可以逃过一劫,后来还是有一部分木版被发现,六七十副珍贵的木版被用来当柴烧了。幸而被文化馆馆长及时发现并向上级反映,将其定义为历史文物,才使其余木版免遭毁坏。

退休后的陈老师全身心扑到了民间技艺的重拾和延续上,而为了收集散落四方的珍贵木版,老人几欲倾尽家产。

5·12地震中,包括绵竹年画博物馆在内的诸多年画作坊遭受了巨大损失。陈师傅家画舫中的年画资料、年画产品、年画工具也几乎遭遇灭顶之灾。虽然仍然住在板房里,但是谈到绵竹年画的未来,老人家依旧充满了信心。对口支援绵竹灾后重建的江苏省常州市,已将绵竹木版年画的恢复列为了重点工作之一。目前棚花村新修了年画传习所,为年画艺人提供集中培训、制作和销售产品的基地:当地政府对孝德镇年画村进行扩建,修建民间画舫,更是有意将以往散落在绵竹各处的民间画舫集中到一起,进行产销一条龙的重点打造,以将当地旅游资源和年画特色资源进行整合推广。

从建国之初算起,绵竹的年画民间画舫从最初的五六家已经发展到了目前的30余家,期间经历了若干兴衰变化,汶川大地震后,更是亟待重振与复苏。

陈老师感慨,年画在绵竹有很强的生命力,经历风雨后的绵竹年画未来将更为辉煌。而79岁的李方福老人背上装裱精美的年画盒,准备前往下一个基地,老人喃喃低语“江山如画,社会如画……”满是沧桑的眼中依然透出坚定的光芒……

链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板年画

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绵竹木版年画作为“民间美术”项,编号Ⅶ-11,成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的项目之一。

猜你喜欢

绵竹木版门神
清代绵竹年画《迎春图》艺术特色分析
门神想吃立夏饭
清代宫廷门神述略
木版年画色彩的象征与应用研究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盗墓黑手伸向汉晋“绵竹城”
门神年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