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2009-06-18刘嘉
刘 嘉
[摘要]从体育院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入手,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变革为依托,阐述目前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高等体育院校田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20132-01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性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国的体育教学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田径运动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田径课程,更加有必要加强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一、体育院校田径课程教学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时分配不够合理
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是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教学能力应该是师资培养最重要的内容,理论知识、运动技术只是当好体育教师的基础,把大量教学时间用在传授空洞的理论知识和训练运动技术上,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不利。田径课程设有必修和专选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培养目标不同,所以教学内容体系,教学任务要求也不相同。但目前体育院校田径课中必修与专选课各自目标不够明确,课时分配不合理,导致必修课内容多、教学课时少,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专选课有时仅是必修课的简单重复,使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高不明显。
(二)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内容体系仍未摆脱传统的技术教学观念,过多强调对竞技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体育的终身作用,向学生介绍以田径为健身手段的知识和方法不够;只重视运动技术和技能水平的提高,轻视走、跑、跳、投健身知识手段、方法的学习。这种重技术、轻健身的教学观念与中学健康体育不相符。
(三)教材内容陈旧,不系统
目前,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所用教材仍未摆脱传统束缚,教学过于强调项目的技术性、竞技性。对学生来讲,提高技术,具有一定的竞技水平是需要的,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提高七个项目的技术、竞技水平,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效果较差
教学形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个体差异,仍然是“注入式”被动教学,在教学中“抱着走”“扶着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造成学生自主性差,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代教育技术已相当发达,但体育院校田径课程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讲解示范、布置练习、学生模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的传统教学方法上,不少教师的观念保守,满足于完成自己既定的施教任务,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缺乏大胆创新的勇气。
二、体育院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田径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田径必修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锻炼身体手段的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系统地掌握运用田径运动全面增强体质的手段和方法,能胜任中学学校体育课的田径教学工作,并具有组织与指导课外田径锻炼等方面的能力。田径专选课是在必修田径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田径运动方面有所专长,提高田径运动的理论知识、运动技术和教学、训练水平,使其具有从事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能力。要分清必修田径课与专选课的层次,根据课程目标与任务、要求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易程度,确保必修课与选修课双目标的实现。
(二)更新教学内容,完善田径课程体系
1.体育课程内容多样化。体育课程内容要:(1)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2)选择性与实践性相结合;(3)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4)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5)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2.教学内容教材化。田径教材、教学参考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和必要补充,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应积极投入到校本教材的建设当中。
3.强化田径课余训练、丰富田径课程实践活动。根据课余训练特点,结合课余训练实践,勇于改革探索,创新训练方法和手段,在提高训练水平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将来从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
(三)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采用“说课”的教学模式,提倡导学和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学实习中,各高校可以引用基础教育中流行的“说课”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教学的业务能力,达到教与学的回路畅通和统一。
2.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建立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建立“愉快体育”、“成功体育”的教学环境,使“快乐田径”走进课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专题讲座、讨论、布置课外作业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师是在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进行改革。教师是教学核心和教改的关键,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注重对他们敬业精神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努力地钻研教材教法,全面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深化教师队伍监控管理机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大力加强对学生组织教学、训练、竞赛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手段及基本技能的传授,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健,关于创建高师体操健身课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2]曾晓琼,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管见[J].体育学刊,2000,(4):73-74.
作者简介:
刘嘉(1982-),女,河南郑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