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探析
2009-06-18邢袁玲
邢袁玲
[摘要] 药对在张仲景组方中比比皆是,除七情所总结的用药规律外,两药合用,能产生与原有药物均不相同的功效,本文针对《伤寒论》中四气五味药对及特殊药对的组成方式,综合文献分析归纳后举例论述,目的在于提高对伤寒论中药对配伍的认识与加强理解。
[关键词] 伤寒论;四气五味;药对
[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111-02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药物配伍的研究,除七情所总结的用药规律外,两药合用,能产生与原有药物均不相同的功效,如桂枝配芍药以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柴胡配黄芩以和解少阳,消退寒热;枳实配白术以寓消于补,消补兼施等,都是前人配伍用药的经验总结。这些药对往往又构成许多复方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深入研究药对配伍用药经验,不仅对提高药效,扩大药物应用范围,降低毒副作用,适应复杂病情,同时对开展复方研究,解析它的主体结构,掌握遣药组方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随着中药复方药效研究的深入发展,经方配伍规律的实验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伤寒杂病论》开药对配伍使用之先河,运用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药对,据统计达147对之多;另外,张仲景以两味药组方达40余首,集中体现了药专力宏的特色,为后人研究药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张仲景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疗效显著,且组方不拘一格,随证处施,不偏于一家之见,可为后世法[2]。药对在张仲景组方中比比皆是,今针对《伤寒论》中四气五味药对及特殊药对的组成方式,综合文献分析归纳后略举如下:
1以四气为主组成的药对
四气是指药物的属性,即中药的寒、凉、温、热。寒热是两极端,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根据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药对组成也必然要涉及所取两药的阴阳寒热属性。基本上可分为寒凉配对、温热配对及寒热配对。寒凉配对、温热配对属于相须配对可以明显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寒热配对属于相反配对。寒、凉、温、热 、平,是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又常按四气程度的不同进一步区分,标以大寒、大热、微温、微寒、平而偏涼、平而偏温等。
1.1寒凉配对
如竹叶石膏汤中之石膏配竹叶,石膏辛甘大寒,主清气分之热,尤宜清透阳明邪热。竹叶甘淡寒,清心除烦力胜。两药配对,具有清热而不伤阴,下火而不伤胃的特点。清热而势不猛,除烦力佳。又如白虎汤,该方主治气分实热证。方中石膏、知母两寒药伍用,其中知母甘、苦而寒,质润多液,即升又降,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下能泻相火;生石膏甘、辛而淡,体重而降,气浮又升,其性大寒,善清肺胃之热。二药合用,使其清泄肺、胃实热之力增强[3]。
1.2温热配对
如桂枝附子汤中之桂枝配附子,桂枝味辛气温,具有走经络、通血眿,散寒邪之功;附子辛温大热,散阴寒、搜风除湿。两药配对,可增强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作用,常作为温阳通脉的基础药对。再如四逆汤,此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主治少阴阴盛阳衰或亡阳厥逆证。方用附子、干姜两大热药配用,附子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药,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生用能迅达内外而温阳逐寒;干姜能走能守,主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并助附子伸发阳气,合用则脾肾双温,回阳救逆之力更强[3]。
1.3寒热配对
即两种药性截然相反药物的配对。两种对药相配合,一寒一热,寒热并用,达到兼顾治疗寒热病证的功效。寒热对药是根据阴阳对立关系和阴阳对立病机理论提出的,一般适用于寒热错杂病变,或为反佐之用[4]。如附子泻心汤中的大黄与附子。大黄能入血分,苦寒攻逐积滞,取其泻下荡涤之性,用以破结之能;附子入气分,辛热温里可扶阳,取其辛热之本性,用以散寒之功力,而凝结之阴邪,两药寒热并见,热寒相冲,阴阳相衡和,取其温下相和之性,使寒实积滞便秘自愈[5]。又如半夏泻心汤中用半夏、干姜辛开寒结、温胃止呕以和阴;黄芩、黄连苦降热结,清肠止痢以和阳。诸药合用,辛苦并用以顺其升降,温清并用以解其寒热,升降复则清浊攸分,寒热相济则阴阳调和,以治胃寒肠热之证[6]。
2以五味为主组成的药对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药物的味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确定的,后来逐渐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7]。在《伤寒论》以气味配伍理论指导运用药对约达60余对,都是名方的制方基础[8],可略举如下:
2.1辛甘配对
辛甘结合可以化生阳气。如治虚劳之小建中汤,即以甘平的饴糖合辛温的桂枝为主药,使阳气化生,恢复脾胃健运功能。另外如治脾胃虚寒的甘草干姜汤,以甘草与干姜合用,使中焦阳气恢复,亦取辛甘化阳之意[9]。又如麻黄汤治太阳伤寒,方中麻、桂合用,发汗力强,是辛温峻汗的组合,配伍炙甘草之甘,既能增强发散之力,又使药力缓和而持久,以防伤正[10]。
2.2辛苦配对
张仲景苦降辛通法是由苦寒药及辛温药构成,互不干扰,并行不悖,各奏其效。如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辛温而散脾气之寒;芩连苦寒而降胃气之热[11],且以芩、连之苦寒,降泄痞热,亦可制姜、夏之燥热;以姜、夏之辛温开痞散结,更可制芩、连寒凉伤胃,使苦泄无碍于阳,辛开无劫于阴,直入中焦,振奋中阳,宣展气机,拨开寒凝,达热于外[12]。
2.3辛酸配对
辛能散能开,酸能收能敛。如桂枝汤中即用辛温解肌通阳的桂枝,又用酸寒敛阴和营的芍药,一散一收,发汗中有敛汗之力,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即辛散风寒,又不致伤阴。小青龙汤以干姜、细辛辛散肺寒,配五味子酸敛肺气,使散中有收,收中有散,散不伤正,收不留邪[9]。
2.4酸甘配对
酸甘结合,可以化生津液,化阴生津。如芍药甘草汤,由白芍、炙甘草组成。白芍酸寒,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甘平缓急,调和百药。二药合用具有酸甘化阴,敛阴养血,缓急止痛的功效,是治疗血气不和而致腹痛、筋脉挛痛的基础方[13]。
3其他特殊形式组成的药对
3.1气血配对
如麻子仁丸中大黄与杏仁,大黄清热泻火,通便解毒,活血化瘀;杏仁苦泄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二药合用,一肺一肠,一润一泻,一血一气,宣肺利水,活血通便,调畅气机,通利二便,主治二便不通[14]。
3.2表里配对
两种对药相配伍,既能治表,又能治里,达到表里兼顾的目的。解表与攻里是表里病证的两大治则,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出现表里同病,张仲景主张表急于里,当先解表,里急于表,当先救里,尤善合表药与里药于一方,以表里同治,分消病邪[9]。如小柴胡汤中之柴胡配黄芩,柴胡解表清热,黄芩清泻里热,两药相配,能清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热,达到和解清热,消退寒热的目的,治疗少阳半表半里之证[15]。
3.3调和营卫配对
桂枝与白芍是桂枝汤中之经典对药,其意有二: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白芍酸寒,酸能收敛,寒能清热和营。桂枝君白芍,发汗中寓敛汗;白芍臣桂枝,和营中有调卫之功,一散一收,一走一守,调和营卫,相得益彰。其次,桂枝乃血分阳药主走表;白芍乃血分阴药而走里。桂枝辛温,通阳而活血;白芍苦泄,调营而通络。两药相伍能通肌表、脏腑乃至全身之血脉,调节全身之机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故此对药能应用于太阳表证,也可用于各种营卫不和之内伤杂证。而生姜与大枣中生姜辛温发散,大枣甘平滋阴。姜得枣可缓辛辣之性;枣得姜可防气胀之偏。姜枣同用,能助桂枝、白芍辛甘发散之功,调和营卫。又生姜味辛开胃健脾,大枣甘缓养胃益阴,两药相伍,通过调理脾胃,共奏启化源,滋营卫,益气血,和阴阳之功。况且姜枣乃食物调味之品,用于方中,既能调和药性,又能使药汁味正,便于服用而利于治疗[16]。
[参考文献]
[1]曹华,何国,李政木.经方“药对”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及分析[J].国医论坛,2003,18(7):1.
[2]袁静.仲景医方基本要素管窥[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1):71.
[3]刘少芸.方剂配伍中对药作用浅探[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9):43.
[4]高志海.浅谈寒热对药的临床应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5(1):59.
[5]刘万平.试论大黄的炮制及对药物配伍的应用[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5,24(2):51.
[6]薛坤会,戴维葆.刚柔相济在中药配伍中的应用[J].中医药动态,1994,3:7.
[7]李卫民,邓中甲.试论中药五味理论[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45.
[8]程昭寰,王永炎.方剂气味配伍理论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7.
[9]李冀,毕君辉.张仲景药物配伍规律浅析[J].黑龙江中医药,2006,24(1):8.
[10]易自刚.浅析《伤寒论》辛味药配伍运用与方剂举隅[J].新中医,2008,40(7):113.
[11]王虎平,吴红彦,王艳威.再谈和法[J].医药卫生,2008,37(2):174.
[12]马坤范,何珊.仲景相反相成药对配伍研究近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9:42.
[13]王义祁.“小方”药物的配伍应用[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1998,3:30.
[14]闫菊,李国臣.相对对药增减应用示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3):223.
[15]顾红卫.中药对药的配伍法则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5):916.
[16]冯则怡.调和营卫对药应用体会[J].新中医,2005,1:87.
(收稿日期:2009-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