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知行协调路径的初步探讨
2009-06-18唐凤芬
唐凤芬
摘要: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特殊的人群。19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特点打上了时代特征的烙印,呈现出明显的知行不协调现象。面对这群特征鲜明的特殊教育对象,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要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就需要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创新思想德育实践方式,尊重培养个性的同时,给予规范性影响;引导确立目标的同时,给予信息性影响;激发战胜挫折的同时,给予实践性教育,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实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知行协调;路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23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在认知与行为方面存在不协调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90后”青少年即将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对这些“90后”大学生该如何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知行不协调的现状描述
19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群体身上显示了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他们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张扬自我个性,极力表现与众不同,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对网络十分依赖,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围,信息和知识丰富,但缺失真正的偶像,内心有时较为空虚;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1]。总的来说,呈现出自我意识觉醒了心理素质相对滞后,思想上独立意识很强行为上独立自理能力不强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方面,“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个性至上”的观念,独立与创新意识强。多元化的社会造就多元化的青年,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见多识广,他们有思想、有理想,他们开放,对人生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各方面,他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希望发挥自己的特点而并不是让大学把自己“改造”成某一个标准格式的大学生,所以对于“个性”,他们奉行“至上”,并在学习生活中个性张扬,特征鲜明突出,有很强的独立与创新意识,在对自己人生的感悟中都能认识到目标确定的重要性,具有宏观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这一群“90”后大学生对具体目标在具体行为中仍不太明确,独立行为能力较弱,普遍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如今很多的大学生都是曾经小学、中学里的佼佼者,很多甚至是小学、中学老师的特殊关照对象。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得到尽可能的满足,所以他们也很少经历挫折。进入大学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心理出现落差,在面对这些不如意时往往表现出急躁、焦虑、脆弱等现状。同时,当突然要走到学业、社会的交接点时,不少学生表现出迷茫。
可见,在这群大学生的身上鲜明地展示着整体上个性张扬、思想认知积极与行为被压力和脆弱充斥的矛盾冲突,影响着他们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90”后大学生知行不协调的背景分析
由于时代大背景的不同,使得每个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都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1990年后出生的这一批大学生群体知行不协调现象突出也离不开其生活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1.“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社会环境造就了“90”后大学生的多自强创新意识少艰苦奋斗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1990年后的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平稳发展的阶段,即“黄金发展期”。“黄金发展期”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物质丰厚,条件优越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而从国内的发展环境和阶段性特征来说,这一时期又是中国“矛盾凸显期”。“矛盾凸显期”意味着社会问题的叠加,对社会起着削弱、腐蚀的作用,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享乐主义、分配不公、社会腐败等矛盾的突出加之因为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来得容易不能在生活的经历中得到物质生产来之不易的体验,易导致从小生活于这一环境下的“90”群体享受发展的成果而在生活中缺乏艰苦奋斗的行动。
2.成长环境的网络化造就了“90”后大学生的知识信息丰富与目标方向迷失
由于网络的普及,“90后”这批大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网络,从小练就了获取资讯的本领,在网络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与信息。而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消极的、不健康的或反动的思想观点随时出现,各种势力在网络领域的争斗也日趋激烈,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等的难度,无疑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和精神世界产生着影响。同时网络的虚拟特性容易使得学生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逃避现实,从而丧失目标、迷失方向。
3.生长于如温室的家庭环境造就了“90”后大学生的强自我意识弱受挫能力
“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食无忧,呵护备至,甚至于被娇惯、溺爱,使得这个群体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推崇的目标,自我意识很强,张扬自我个性,极力表现与众不同。同时也使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缺乏受挫能力的锻炼。
三、“90”后大学生知行协调路径思考
面对这群特征鲜明的特殊教育对象,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要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就需要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创新思想德育实践方式,有针对性地辩证地对他们施加积极影响,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实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1.尊重培养个性的同时,给予规范性影响
新时期对大学生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首先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肯定他们的优点,在全局把握育人工作的基础上局部范围内保护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的特点,不能简单地看做是缺点,“90”后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即使是与传统的思维不相符的,我们也决不能一概而论加以否定和抹杀。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学习、研究等能力不再是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的大学就应当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当容纳更多的个性。但过分张扬个性和过于强调个人发展易形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价值,是不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的。在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把握一个度,仔细分析其内在构成并对这些个性加以规范,对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工作开展及个人发展的个性越张扬越好,对有害的个性必须限制和引导,使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实现个性张扬与规范性行为的统一,成为一群个性鲜明却又符合社会思想道德所要求的接班人。
2.引导确立目标的同时,给予信息性影响
新时期许多大学生经常用“迷茫空虚”来形容自己的思想状况,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是因为没有明确地确立自己的目标。通常了解中他们拥有的目标又大又空,具体想要来努力为实现目标做点什么时却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针对学生的这种目标困惑,思想品德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确立有指导意义的目标。在目标确立中需要学生切实地考虑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现实、自己的环境去订立目标。但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不明白自己的现实是什么,不清楚自己的环境是怎样。所以,思想道德教育者就需要无论是在学生认识自我还是对环境的了解等多方面为学生给予具体、有用及预见性的信息支持,引导学生探索真实的自己,获得对环境的切实把握。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与方向明确的行为的统一。
3.激发战胜挫折的同时,给予实践性教育
新时期大学生面对困难挫折的脆弱主要还是在于初次走出温室般的家庭,在习得独立过程中因各种冲突无法进行良好的自我调适而沉积为一种遭遇困难就退缩的惯性。思想道德教育者想要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除了从认知上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挫折、从心理上舒缓挫折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与忧虑之外必须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面对、克服挫折。简单说,就是只说而不亲身去体验战胜挫折的过程,对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作用不会很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2]的确,德育工作者应当在适当的时机、利用适当的方式来给每一位新时期大学生提供经受挫折磨炼的机会,培养他们在逆境中成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莫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时空,2008:14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