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因素对中国农产品期货效率的影响
2009-06-18熊文华高志杰
熊文华 高志杰
摘要: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推动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化,并在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中具有世界影响力,对影响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效率的国际化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国际化、开展跨境业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逐步允许更多的国内公司直接参与国际期货交易,逐步拓展国内期货公司代理国外期货交易以及探索国外投资者参与国内期货交易的途径等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市场;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9-0095-02
一、国际化因素对中国农产品期货效率影响成因的分析
中国已经加入WTO六年了,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产品期货市场也同样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市场因素对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效率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1.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化与市场效率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与市场效率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市场效率理论认为,有效率的期货价格是反映当前所有已知信息的价格,市场的参与者越多,所带来的有效信息就越多,所产生的价格就越能反映真实的价格。市场价格是期货参与者的价格,如果一个市场的参与者仅限于一个地区,那么市场价格往往就是这个地区的价格,即使受到其他地区价格的影响,二者之间往往不会完全相同。
目前,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国内市场。从交易所层次上来看,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会员都是国内会员,吸收国外会员的问题基本上没有进入交易所的议事日程。从期货公司层面上来看,现有的农产品期货公司基本上都是国内的经纪公司。2006年5月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期货公司,即银荷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但其双方业务的焦点是金融期货业务,尤其是股指期货[1]。对于传统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国外投资者则可以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这样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中国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进程。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国有粮油公司、农场等是目前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主力机构,主要通过明显带有行业背景的期货公司进入市场。从规避风险的角度看,对中国进行农产品贸易的公司需要在国内的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等期货业务操作,据估计有20%~30%的资金带有外资背景,但由于中国没有开放期货市场,外资参与交易只是业内人士的一种合理估计,缺乏具体数据支撑。可以肯定的是,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国内投资者为主,国内期货市场价格反映了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走势。
2.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化与国家的宏观调控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与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中,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比较小,行政命令比较容易得到贯彻落实。而在一个充分国际化的市场中,政府进行调控的难度就比较大,市场的力量往往起到了决定作用。
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中,将农业政策分为农业支持(Agricultural Support)政策和农业保护(Agricultural Protection)政策两大类[2]。农业支持政策是在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条件下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政策,又称为“绿箱”政策。农业保护政策的结果是替代和扭曲了市场机制,又称为“黄箱”政策。与农业保护相比,农业支持往往侧重于政府部门用于改善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预算支出,主要目的是在长期内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世界贸易组织鼓励农业支持,反对农业保护,试图通过多边贸易协议加以限制甚至消除农业保护。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会削弱政府在农产品价格上的调控能力,会促使政府更多的使用农业支持政策。当然,期货市场总是和现货市场联系在一起的[3],如果政府管制严重分割了国内和国外两个现货市场,使得国内外市场间的农产品贸易极其困难,国内外两个期货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也会出现差异。
3.当前中国农产品期货跨境业务的开展
在农产品期货跨境业务方面,中国为了加强风险控制,仅仅特批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利用境外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如中粮集团。对于普通投资者参与境外业务和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业务,在2007年随着新的《期货管理条例》的颁布而有所松动。最近的进展是允许国内期货公司在香港开设分公司,以及在香港注册的期货公司在内地开立分公司,但是业务开展还有待新政策进一步明确。
2006年12月28日,中国国际期货(香港)有限公司(“中期香港”)正式宣布开业。这次中国国际期货重返国际期货市场,标志着中国期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4]。内地期货公司走向国际这并非首次。在中国期货市场刚刚起步的头几年,期货公司代理外盘和设立海外办事处就曾风靡一时[5]。以中期集团为例,各地中期期货公司筹建后不久便获得迅速发展,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最高峰的1 800人[6],当时就曾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取得电子交易席位。后因政策原因期货公司停止了国际期货交易业务。如今,在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批准下,中期香港挂牌成立,建立起全球近20家期货交易所的交易通道,交易品种达70余个,结算货币遍及日元、美元、澳元、马来西亚元和英镑,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交易服务。
根据目前的有关法规规定,内地期货公司在香港的分公司,还不能够代理境外资金开展境内期货业务,也不能代理内地人民币资产直接参与外盘交易,而是主要为国内投资者及香港、海外投资者(尤其是海外华人)提供全球通道服务。这种业务的定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交易者从事境外套保、套利的投资需求巨大,构建通道服务客户的市场很大;二是香港商品期货发展缓慢,但也有很多公司需要通过商品期货来套保、套利。
二、推进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对策
期货强国,离不开国际化。农产品期货同样如此。只有把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为国际性的期货市场,接纳来自全球的投资者,随之形成的期货价格才能反映全球范围的供需状况和全球投资者对价格的预期等因素,从而具有国际权威性,表现为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具有了国际意义上的“定价权”。历史上,农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各国政治家进行国际谈判的焦点。期货市场的良好发展,能够为本国农业提供服务,增加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增强适应能力。
1.逐步允许更多的国内公司直接参与国际期货交易
现在,能够通过正式渠道参与国际期货交易的国内公司非常少。一些私人公司往往通过地下渠道参与国际期货交易,而国有大型公司通常仅仅参与国内的期货市场。在农产品领域,具有自主参与外盘交易的只有中粮集团一家。这远远不能满足相关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客观需求。
农业生产、流通企业参与外盘期货交易的原因基本上有两条。第一,国内期货市场上还没有相应的品种,参与外盘期货交易成为唯一的选择。外盘期货品种相当丰富,不仅粮食期货种类繁多,而且畜产品、林产品、经济作物等都有相应的期货和期权交易。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上市品种会越来越多,将会从品种上逐步满足国内企业的需求。第二,选择外盘交易,是为了规避特定的风险。有些生产商、尤其是贸易商,其商品要出口到国外,那么此种商品的国外价格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就大于国内价格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参与相关外盘的期货交易。在农产品领域,各国都对国内市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影响期货价格的因素不尽相同,农产品的期货价格运行轨迹在整体趋势上是一致的,但在波动频率上、波动幅度上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如2006年下半年,国内国外的粮食期货价格都上涨了,但是国内期价涨幅远小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涨幅。这种情况下,进出口企业仅仅参与国内期货市场交易是不够的。
2.逐步拓展国内期货公司代理国外期货交易
中国已经批准了6家期货公司到香港设立分公司。其中,中国国际期货公司香港分公司已经在2006年底挂牌,其余几家分公司也会先后开业。
随着这些公司的发展,再次放开外盘代理业务,允许国内投资者通过这些香港机构参与外盘期货交易,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对比1993年、1994年的时候,通过香港分公司代理外盘业务要规范的多。《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允许开展境外期货经纪业务,但是开展业务前要通过国家期货监管管理机关的许可。这就为国内期货公司代理国外期货交易提供了法律基础。对于农产品期货业务而言,这一点显得更有意义,因为目前中国农产品合约种类非常少,而大批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公司只能在国外市场上寻求相关套期保值的工具。
3.探索国外投资者参与国内期货交易的途径
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国外投资者的参与意愿越来越强。在证券市场上,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股指期货交易的展开,证券市场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就有机会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对于农产品期货来说,有必要设立类似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开辟合适的交易通道。
不论是国内投资者参与外盘期货交易,还是国外投资者参与国内期货交易,都面临一个人民币兑换的问题。人民币没有自由兑换以前,跨境交易需要提供特殊的通道,如QFII、QDII等。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以后,期货市场也要逐步全部放开,使国外投资者享有国民待遇,促进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进而使得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享有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海霞.期货业开放由禁到限[N].中国投资,2007-12-12.
[2]袁东明,任晶晶.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J].福建论坛,2002,(5):12-16.
[3]李晗虹.现货市场与期货交易行为对期货市场波动的影响[J].湘潭大学学报,2007,(11):73-76.
[4]戴志强.中国国际期货外盘业务开通[N].中国国际期货,2007-01-22.
[5]陈锐刚,周慧娟.中国商品期货市场流动性格局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8,(2):35-41.
[6]戴志强.内地期货公司迈出国际化第一步[N].期货日报,200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