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鄱湖岸
2009-06-18徐永祥
徐永祥
春风送暖、翠柳拂面,姹紫嫣红、气象万千,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赣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进行实地调研。联合调研组集中了国家各部委的骨干精英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规模大、层次高、阵容强,充分体现了国家各部委和单位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江西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委省政府根据江西4300万人民的心愿,从江西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新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大实践,是一项关系江西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内陆淡水湖泊,也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氧化的湖泊;流域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1998年退洪后,湖区面积恢复到5100平方公里。可蓄水340亿立方米左右。鄱阳湖正常年份流入长江的水量达到1460亿立方米。每年给长江补充的水量就占到长江年径流量的15.5%,这个流量超过黄、淮、海三大水系的总量。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湿地之一,也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集散地、栖息地,鄱阳湖的鸟类占世界上候鸟保护种类的一大半以上。共有310多种。其中还有13种世界濒危鸟类。据统计,每年大概有30万只左右的鸟类在鄱阳湖越冬,是全球候鸟迁徙途径中的重要越冬地之一。可以说鄱阳湖是大自然给予江西人民的一个恩赐,也是中华民族宝贵而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它是世界的生命湖泊。
江西省委省政府集群智、立大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率专家学者深入湖区调研考察,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力争拿出一个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经济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规划,使规划更科学、更合理,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2008年3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江西代表团在这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发布“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的专题新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苏荣,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新雄等领导出席记者招待会,并集体接受中外记者采访。至此,江西正式和庄重地向全国乃至世界宣布了全力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的战略举措。
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始终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江西举全省之力,坚持不懈地实施了一项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宏大系统工程——“山江湖工程”。该工程遵循“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科学理念,坚持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面向全流域展开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并科学地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如果破坏绿水青山。宁可不要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决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江西的发展战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首肯和支持,正如联合调研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在讲话时指出: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新模式,有利于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步伐,有利于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共同进步的新路子,有利于在国际范围内树立负责任的大国新形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不仅是江西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正因为如此,把它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有道理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及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就一定能够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列入国家规划,上升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从而实现既保住“一湖清水”,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宏伟目标,使江西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