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防通缩,远防通胀

2009-06-18

环球时报 2009-06-18
关键词:次贷物价调控

马红漫

“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全球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运行。1-5月的宏观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运行已经存在通货紧缩的隐忧与风险。而更为严峻的问题则在于,或许从通货紧缩再转而为通货膨胀的变脸速度还要更快些。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当月的物价指数再次双双告负。从两大价格指数走势看,经济状况依然处于通缩之中。其实,在学界关于通缩的标准看法并不一致。一般而言,理论上把CPI连续3个月出现下跌,作为通缩出现的标志。以此观之,中国经济已经处于通货紧缩边缘。但是在货币理论看来,货币供给数量才是导致通货紧缩的关键。因此对于通货紧缩的考量,主要看货币供给规模是否出现了萎缩。此外,有观点认为,物价其实只是通缩的表象,经济衰退才是通货紧缩的实质,因此应该以GDP连续出现负增长作为标准。而以后两者观察,中国一季度的货币供给规模创出历史性新高,而GDP增速也没有由正转负的可能性,都无法印证通货紧缩的出现。

正是由于这些理论争议的存在,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对物价变化性质给出一个明确共识。但如何看待物价变化、影响以及应对政策措施是各国政府目前面临的现实课题。

调控部门应对通货紧缩的一般做法就是扩大投资以及增加货币供给规模,这也正是国内正在实施的政策选项。但是在当下,面对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具体问题却未必如此简单,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同有可能会导致政策选择上的困难。

次贷危机表面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但危机的最大危害却是美国信贷体系彻底崩溃。银行破产、投行倒闭、诸多的商业信用机构彼此互不信任,导致了美国货币流通数量急剧萎缩,市场内生的自我修复功能随之丧失,这才是危机蔓延迅速并持续不休的核心因素。可见,美国的经济衰退,或者说“通货紧缩”更像是“差钱”引起的,是基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导致的物价下行。而中国则不同,由于调控部门对于商业银行的主导影响性,国内货币市场供应体系几乎是毫发未伤,而且能够依据政策导向迅速增加货币供给。国内的通货紧缩阴影并非是基于货币供给的不足,而是属于外需不足所引发的经济衰退。

中美间通缩类型不同,但二者在经济关系上又存在紧密联系,这就成为国内调控政策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对美国而言,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倡导的“直升机上扔美元”的做法就成为首要政策。但对中国来说,对此却不得不有所防备。基于美元全球铸币权的地位,货币滥发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全球物价再次飞涨,通货膨胀风险蔓延。换言之,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也许比世人所预计的都要快,极有可能出现从通货紧缩直接向通货膨胀的硬转折。

实际上,当前的大宗商品市场已经显现出通胀的端倪。6月以来,国际油价徘徊在70美元/桶。而代表大宗商品综合价格的CRB指数则由2008年底的322点上涨到了今年6月初的430点,涨幅达33%。一般而言,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但是当下的经济形势却罕见地出现了“日月同辉”的局面。

从目前大宗商品市场飙涨的情况看,由通缩转变成通胀极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就会真正出现,通胀将会由预期变为现实。因此,当国内调控部门在思考应对通缩问题,倾力于刺激经济之时,必须要考虑到政策效果长达半年的时滞因素,以及海外经济再度急剧变化的可能性。在通货紧缩阴影的当下,前瞻性地判断未来经济环境变化的可能性,早日实现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中国最终实现超脱的根本途径。▲(作者是上海第一财经频道评论员)

猜你喜欢

次贷物价调控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如何调控困意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鸟人鸟语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蔓延和教训
透过金融危机看衍生品发展与监管
次贷骨牌祸及全球 中国如何再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