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高中学生对物理从畏惧变为喜欢
2009-06-18赫家俊
赫家俊
学生普遍认为高中物理是最难学习的课程。除智力因素外,学生缺乏对本学科的积极的情感,提不起学习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要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是人们钻研和攻关的强大动力。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学习。笔者结合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认为从以下几点抓起,将会有利于学生的成绩的提高。
一、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物理的基础,进行物理实验是进行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的需要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起来,进而激发其思索的欲望,这样就可为后面的授课解决悬念打下很好的基础。例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两个身高体重相差很多的学生进行“拔河”比赛,按照常规认识应该是体重大的学生比体重轻的同学力大,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测力计上的示数是相等的。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示数相等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进入听课角色。教师再适时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使学生从“是什么”很容易地发展成想知道“为什么”。
实验可以将枯燥的知识变为生动且富有刺激性的内容,或者是有意思的活动,学生当然会乐于参与其中。这样教师就会从背着学生向前走,变为领着学生向前跑。这样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能降低劳动的强度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授课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法,加强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知识的深层次含义
学生一定要有自己去学习的欲望,只有自己动脑思考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围绕中心的各种各样的讲解都是诱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要求学生去记忆。教师如果只是将自己的理解有条有理地讲出来而不考虑学生的理解情况,就会使学生的记忆机械化,无法触及知识的深层次内容。教师在讲解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启发得越好,学生思考得也就越深,对概念的理解也就越好,运用也就越融会贯通。这样学生逐渐就会建立对该学科的兴趣,有学习的欲望。
2.正确地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风趣幽默的语言,能使得学生的心情愉快、思维活跃,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生动风趣,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当有一个人向你走来的时候你害怕吗?”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对面有一汽车高速向你驶来呢?”学生肯定会说:“那还不快跑。”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说明物体的速度大小的问题,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3.讲有趣或者励志的故事是对学生学习努力的一种补偿方式
教师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中国人早在很久以前就学会用指南针的故事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又如“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会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的成才之路是多么艰辛,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有学习的要求。
三、让学生得到收获,同时培养好自信心
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学生长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昂扬的斗志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品尝快乐,增强自信。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成功的时候,人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学生在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首畏尾,停顿不前。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并不都是学生的原因,教师或者说教育部门对知识的设计上一味地要求难度、深度,忽视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获得,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立更多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有所获得、有所成功,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特别是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过难的问题不可提问后进生,以免他们由于完全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影响其学习的信心。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该注意及时地褒奖,褒奖就如同是教学过程中的“加油”。这些可以让学生摆脱厌倦、调整状态、增强信心、感受快乐,从而更新目标、明确方向、轻装前行。
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师若只会拿一本书来叫学生读它、背它,就会把学生变成书架子、字纸篓。教师好像是书架子的制造者,学校好像是字纸篓的制造厂。这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天赋与潜能。教师只有把精力从书本转移到学生身上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学生才能够去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也只有这,才是学生一世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乔际平.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
[2]蒋仲达.物理实验和培养能力.
[3]张晓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4]陶行知.教学合一.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