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无限精彩
2009-06-18毛雪琴
毛雪琴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是语文课堂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更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提问无效、无序、无章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如何让语文教师的提问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教学苏教版第七册《一路花香》时,在充分感知了破水罐的自卑和内疚后,教师随即出示挑水工第二次说的话:难道你没有注意吗?刚才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一边。那是因为我早知道你的裂缝,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它们。两年中,我常摘下这些美丽的花,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为了让学生感悟挑水工的聪明,教师问道:“你觉得挑水工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挑水工是个助人为乐的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帮助了破水罐,让破水罐能够继续挑水。
师无语。
生继续:我觉得挑水工是位善良的人,因为他没有看不起破水罐,而是用破水罐继续挑水。
师:是的,这的确是一位善良的挑水工。
生:这是一位助人为乐的挑水工。
生:这是一位聪明的挑水工。
案例二
教学苏教版第三册《小鹰学飞》时,在充分感知了小鹰的努力和鹰妈妈话中含义后,教师出示: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为了让学生感悟小鹰的努力与执着,教师问道:“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一只怎样的小鹰?”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努力向上飞的小鹰,在拼命地拍打着自己的翅膀。
师:从你的回答中,老师看出你读书也很努力。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执着的小鹰,虽然它已经飞得很累了,但仍然没有放弃。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张开双翅努力向上飞的小鹰,它非常听妈妈的话,在努力学习飞行。
生:我看到一只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终于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上的小鹰。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满头大汗的小鹰,在拼命地拍打着自己弱小的翅膀。它很累,很想休息一会儿。可是想起妈妈的话,它又鼓起劲往上飞了。
师:是啊,这真是一只努力的小鹰,一只执着的小鹰,一只勤奋的小鹰。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不停往上飞呢?
生:因为妈妈告诉它飞得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生:因为还有鹰比它飞得更高更远。
生:因为小鹰知道了学习本领是没有尽头的,要想飞得更高,只有更努力地学习飞行。
【反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一子下错,满盘皆输”。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着惊人的联动效应。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应从有效的提问开始。
一、紧扣情境,适时提问
教师的提问必须紧扣文本,忌讳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问的时机尚未成熟,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
在《一路花香》教学中,教师旨在以破水罐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让学生领悟“世间万物有其存在的价值”。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破水罐的内心世界,沉浸在破水罐的自卑和对挑水工深深的愧疚中。当学生还没从这种情绪中缓过神来,教师紧接着就出示以上这段话,立即问道:“挑水工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问题的出示显然与学生的情绪和之前的理解是相冲突的,所以学生答不出来也是理所当然。再则这个问题问域过宽,学生回答的时候不能明确把握主旨,不能领会教师的提问意图,因此,答案虽多样,却不能答到要点。
二、指向学生,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而学生作为接受者,只能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地少讲一些,通过精炼的提问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到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小鹰学飞》教学中,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一只怎样的小鹰?”这个问题就化抽象为形象,化简单为生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情感经验体验作品,力求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将文本中直白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果将问题改成“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鹰?”教师的提问就显得直白,语言苍白无力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干瘪的词语,学生回答也就不会精彩纷呈。
三、立足发展,以评促问
崔峦先生曾提出: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就是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使他们热爱语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回答进行巧妙的即时评价,并在评价中及时提问。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案例一中的教师虽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了评价,但这种评价仅仅是教师与被评价学生之间单向的交流,而且教师的评价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感觉。因此,学生的学习水平仍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案例二中教师的评价就高明多了。教师把学生的回答看作是一种学习水平,当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较为到位时,就对其作出真实、真诚的评价,理解和鼓励学生对文字的不同感悟,使被评价的学生受到鼓舞,其他学生也受到相应的启发。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的理解上,而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不停往上飞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这平等、民主的互动中,教师不仅关注被评价者的现状,还有效地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学习水平上得到提升,从而实现由学生的自读自悟到自读共悟的飞跃。
享受语文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语文不仅仅是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享受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水平、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在学生充分思考后再作引导和提升,使教学水到渠成。愿教师的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