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体校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2009-06-18

考试周刊 2009年34期
关键词:体校中学语文新课标

张 波

摘要: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正在实行的中学语文新的教学纲领,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等课堂教学方法正在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主流教学思想。然而体校语文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新课程标准在体校的实行将遇到种种困难。本文试图从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讨论新课程标准下体校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现状原因教学策略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概念及意义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由教育部于2001和2003年分别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两个文件组成,取代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上新课标突出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强调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突出学习方式的多元性,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生体验,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课程内容上突出开放性,新课标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打破学科中心论,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1],这些都是对过去的教学大纲的突破,其中课堂教学观念的变化最为引人瞩目。

从新课标实施的情况来看,中学语文新课标提倡的教学精神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方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

挥重要的作用。

2.体校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与其原因

2.1体校语文教学现状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阵地,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叶澜教授曾经论到:“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2]然而经过笔者自身体验及观察,体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某些现状始终无法令人满意。有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无精打采,只能被动接受;有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积极引导,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沉闷。这些状况与新课标希望达到的“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目标相距甚远。为什么体校语文教学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校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动力不足;训练比赛占用了学生大多数时间和精力,对语文学习造成冲击等。但语文课堂教学组织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笔者试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这一方面的原因。

2.2原因分析

2.2.1体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陈旧,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

体校语文教学的管理手段是过于强调规范,重视学生管理,要求学生循规蹈距地遵守课堂纪律。教学手段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能发动学生参与课堂,课堂教学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教学思想。

2.2.2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缺少适合体校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

体校课堂教学沿用过去的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这一套评价体系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但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参与,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套不能起到新课标所要求的“诊断、激励和发展”[3]的功能,而国家也尚未颁布适合体校学生的评价体系。

2.2.3教师不能将新课标精神和体校实际情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不够科学。

笔者曾经就语文课厌学问题和班级中部分学生沟通,有的学生告诉我语文课很难听懂,另一部分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课。笔者经过反思认识到学生这两个困惑都是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关系。如上文所述至今还没有一套符合体校教学实际的语文课程标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是参考普通中学的教学大纲,由于体校学生特殊性,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教学目标,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此外,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由于体校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学生需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以内学习到对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而如果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内容,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缺乏用处,从而对语文课失去兴趣。

3.体校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标是现代语文教学先进教学思想,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裨益。尽管在体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现状不令人满意,但体校学生具备思维活跃、竞争性强等特点,教师如果引导得当,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容易形成新课标所希望形成的教学目标。笔者经过对新课标精神的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试图从新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的建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三个方面谈谈新课标下体校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3.1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符合体校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3.1.1改变传统课堂重纪律轻交流的状况,建立交流型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纪律管理,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地遵守课堂纪律,学生必须要服从教师,实行家长式的管理。[4]教学管理重视课堂纪律是必要的,但如果管理过于死,则会束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体校学生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且逆反心理较强,过于严厉纪律管理不仅很难达到目标,而且会激化师生矛盾,导致学生对于学习失去兴趣。新课标对课堂教学强调“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5]因此在教学管理当中,教师一定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给予学生一定的表达和思考的空间,要尊重学生。首先在课堂管理方面,笔者在教学当中允许学生及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插话”,允许他们就某一问题及时地相互讨论,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自由;其次教师课堂上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主动询问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并尊重他们的看法,对于其中有争议的看法引导学生加以讨论;再次不能觉得学生思维幼稚而随意否定学生的意见,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的价值。建立交流型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加以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3.1.2改变传统课堂“一言堂”的状况,采取表演、演讲方法,建立参与性课堂教学模式。

参与性课堂管理模式就是把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主体,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在活动参与中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5]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新课标也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作用,“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6]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上全体学生参与适当的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笔者在教授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时,考虑到这是一部语言精美、情节曲折的作品,学生对此很有兴趣。但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逐段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将戏剧表演出来。笔者挑出对表演有兴趣的学生,分配了他们各自的角色,要求他们仔细揣摩各自角色的性格特征,通过表演将人物性格表现出来。同时在班级里设评审团,让评审团对各个角色的表演作出评价。这堂课在教学时学生踊跃投入,课堂气氛热烈。教学反馈也证明这节戏剧欣赏课给了学生深刻的印象,学生也在角色扮演中了解各个角色的特点,体会了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

参与性教学模式是对体校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改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根据不同作品文体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教师教授记叙类文章时可以设置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来,采取表演、演讲、朗诵等方法;教授说明类作品由于说明对象比较明确,可以采用横向迁移法,教师在课堂上布置学生写一篇与作品中说明对象相类似的说明文,要求使用作品中方法当堂描写,最后参与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其中的优劣;教授议论类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就某一现象展开辩论,教师对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所用的论证方法进行点评,分析其中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作品中的论证方法。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语文学科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1.3根据体校学生心理特点,建立竞争型课堂教学模式。

体校学生大多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在教学方面如果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的语文学习上发扬不服输的精神,对于语文学习是很有益处的。例如学生平时大都对古诗文朗诵缺乏兴趣,课堂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笔者就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依次朗读作品,一组朗读的时候其他小组就要点评,综合作出评分,看看哪一组得分最高。学生有了竞争意识,在朗读中就能够积极投入。同时学生能够认真听别人朗读,分析其中缺点,从而无形当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此外,笔者在班级里经常进行作文比赛、字形字音抢答比赛等语文活动,学生都能积极参加,主动表现自己,取得较好的效果。

3.2建立针对体校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标准,促进每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过去的语文评价标准是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7]而普通中学的评价标准对于体校学生来说不适合。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新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强调新课标“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8]这样的表述对体校学生来说是及时的,教师一定要针对体校学生学习特点制定符合体校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适合体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体校学生实际能力要求。传统的体校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考试成绩为重点,只针对少数考试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感受。新课标则提倡“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9]只有将评价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予以评价,才能将所有学生拉回课堂,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进步。

同时教师应注意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符合体校学生的能力要求。教师应钻研教学大纲,研究学生现状,在教学内容讲解、问题设置等方面考虑到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展开思考,还应及时予以鼓励性的评价。

其次要突出层次性。如前所述新的评价标准应面对全体学生,但体校学生由于在学习能力、学习时间、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在语文学习方面会表现不同的层次。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来时,遥不可及的评价标准容易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层次对他们实行分层次的评价标准。对学习用功,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较差同学的评价是能否上好每一节课,是否在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取得进步。制定符合他们学习现状的评价标准,才能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

再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专长。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会有不同的专长,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发现每位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个性差异,对他们的专长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则有利于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的提高。[10]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学生,以往在教师评价中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成绩他都无法使人满意,但笔者发现这位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经常在课外吟诵诗歌,并且自己尝试创作。虽然作品水平一般,但这表现了这位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潜力。于是在课堂上笔者经常请这位同学朗诵诗歌,发表自己创作的作品,并请全班学生修改。经过一段时间不仅这位学生语文学习态度端正了,其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被激发了。

3.3教师应研究体校学生语文学习状况,根据体校学生特点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

3.3.1在课堂教学内容选取方面应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1]教学中应兼顾这两个特点。但体校语文教学又有其特殊性,体校学生学习的时间相较普通中学学生少得多,而在实际的训练比赛中语文能力的运用将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笔者认为应在较短的学习时间之内让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供更大帮助,在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特点的同时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点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可以多关注学生可能应用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多设计些场景练习等模式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12]。笔者经过教学实践也发现,学生对应用类的语文教学内容更感兴趣,在实际运用中对学生的帮助更大。

3.3.2教师应钻研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现状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编排和设计,使之符合体校学生的接受能力。

体校学生的特点决定着普通中学的教学大纲不适合体校的教学实际,要求教师在领会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根据体校学生的现状、适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给以灵活的整合和编排。

以笔者教授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五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为“此情可待成追忆”,单元目标为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世界,共七篇作品组成。这些作品从主题上分别表现亲情、友情或者爱情;从题材上看有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和诗歌;从写作风格来看有的作品哀婉动人,有的作品感情热烈,也有的作品哲理深邃,构成复杂。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要求逐篇讲解,势必加大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难度,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据新课标要求,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编排,按照编者思路将作品分成亲情、友情、爱情三个部分。每部分篇目教学不是平均用力,采取教师精讲一篇,学生自读一篇,最后再打通作品之间的隔阂,鼓励学生就主题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例如表现爱情主题部分有两篇戏剧作品,分别是王实甫《长亭送别》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由于《长亭送别》是中国古代的戏剧作品,作品字句理解对于体校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笔者花了大量时间带领学生梳理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上面的成功之处。而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由于学生对这个故事本身就比较熟悉,字句的理解比较简单,所以重点就放在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热烈的诗意语言和意境塑造上,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先朗读作品,教师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经过鉴赏再回答。最后让学生谈谈对两部作品的看法。经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打通篇目之间的隔阂,抓住了重点,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把握单元目标,学生反映积极,课堂气氛热烈。

参考文献:

[1][6][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之三[J].教育参考,1997,(4).

[3]刘秀江,朱晓宏.中学语文教学之管见[J].中国教育学刊,2007,(3).

[4]袁维.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7).

[5]田文莉.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2).

[7]宋文雅.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氛围[J].教书育人,2004,(12).

[9]肖川.论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

[10]胡曙光.情感智力教育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J].科技教育创新,2007,(2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赵庆旺.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2).

猜你喜欢

体校中学语文新课标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