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疾”之透过水污染反思发展模式

2009-06-18欧阳雪凝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水质污染

欧阳雪凝

环保日志在博客上发布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你所从事的行动,是必须的,是正义的。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你只是花拳绣腿,或说,吃饱了撑着了的人才会干的!如果没有莲花味精,周口百姓仍然在田里找食。更谈不上看电视与坐上车!

我们回答:“经济发展不要用我们生存空间做成本。建厂之初就应该将排污处理系统计入成本。”该人亮出观点:“莲花味精这样的企业一开始赚的就是节省排污设备的费用!”

这让人无语,记者并非研究水污染的专家,但我们仍然想申明一个观点: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不是贫穷的理由,环保也不应该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回顾历史

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遮挡回到1994年7月,那一年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颍上水库水位急骤上涨开闸泄洪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下来。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泡沫密布,气味刺鼻,鱼虾大量死亡,下游一些地方居民饮用经自来水厂处理的河水后,恶心、腹泻、呕吐,沿河自来水厂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

2004年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淮河污染严重反弹,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流域约60%为劣五类水质,污染由地上波及地下,直接影响1.3亿居民生活。如民间环保人士霍岱珊所言:“十年治淮一场梦”,淮河污染治理耗时10年,投入600多亿元巨资,污染竟回到原点。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排出约100吨苯及其他化学品流入松花江,产生了一条80公里长的污染带,造成了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

2005年12月15日,广东省北江韶关段发生镉超标严重污染事故。

2005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406起,其中水污染事故693起,占全部环境污染事故的49.2%。

2007年5月中下旬,太湖出现大范围蓝藻。经估算,太湖晴空区内的蓝藻覆盖范围约800平方公里。同年5月15日上午和下午的巢湖水情卫星监测图中,巢湖西北部蓝藻覆盖范围约280平方公里左右。

2006年7月28日,盐城市所属射阳县临海化工厂发生爆炸,造成22人死亡。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因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200多亿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2006年对113个环保重点城市月均监测取水总量为15.9亿吨,其中不达标水量4.4亿吨,占总量的27.7%。我国首次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44.36%的农村饮用水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全国有三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达标,其中因水污染造成九千多万人饮用水不安全。

2005年,全国一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

2006年国家环境监测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8%的断面为最劣等水质。据《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淮河的开发利用率为54%,黄河为60.9%,海河高达74.9%。过度开发导致这些河流枯水期基本没有生态流量,大大降低了流域水体的自净能力。

2007年3月11日,一艘装有稀盐酸的运输船在盐宝河盐都区龙冈镇军营村河段碰撞沉没,部分稀盐酸泄漏,该河段正处于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

2008年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就中国水污染情况发布文章: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成,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2006年,中国废水排放总量达到5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0.2亿吨,占排放总量的44.7%。废水排放居于前四位的行业依次为造纸、化工、电力和纺织废水排放量的53.9%。中国的江河湖泊已经成为工厂倾倒有毒废水的下水道,造成水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2008年9月10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刊发新华社记者王汝堂报道:近年来国家确定的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总面积已占我国国土面积40%。

2009年2月20日上午,盐城市区全城停止供水。21日环保部门初步查明,导致盐城水源污染全城停水事件原因系取水口上游一家化工厂偷排污水。针对盐城水污染,新华社记者姜帆发表《盐城水危机为后发达地区敲响环保警钟》:由于自来水水源受到污染,江苏盐城市区大范围断水,至少20万居民受影响。这并不是盐城第一次遭遇类似的公共危机。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以污染程度大小进行排序,其结果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其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进行了环保专项执法检查,结果显示:其环境违法现象之普遍、影响之恶劣、污染之严重已经到了令人扼腕的地步。

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方式已经使中国资源环境临界难以承受的底线!

这一次次危机是否为我们敲响了警示的钟声?

严峻的现实刻不容缓

翻开中国地图,不难发现中国大中城市多依水而建,专家解释说:一个水系就是一个城市群、一条经济带。人口稠密、水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水资源污染正在蔓延。

黄河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蜿蜒流淌,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不少企业未能实现达标排放,部分企业偷排偷放屡禁不止,导致每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

中国第三大河流淮河承载全国1/6人口,是中国投入最多、开展污染治理最早的,淮河水污染不仅对流域水生态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时严重影响全流域居民生产、生活。

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水体不适于灌溉,90%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根据北方五省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1995眼地下水监测井点的水质资料,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69个城市中,I类水质的城市不存在,Ⅱ类水质的城市只有10个,只占14.5%,Ⅲ类水质城市有22个,占31.9%,Ⅳ、Ⅵ类水质的城市有37个,占评价城市总数的53.6%,即1/2以上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严重。至于海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更是令人触目惊心,2015眼地下水监测井点的水质监测资料表明,符合I一Ⅲ类水质标准仅有443眼,

占评价总数的22.0%,符合Ⅳ和Ⅵ类水质标准有880眼和629眼,分别占评价总井数的43.7%和34.3%,即有78%的地下水遭到污染;如果用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的总井数中,仅有328眼井水质符合生活标准,只占评价总数的31.2%,另外2/3以上监测的井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卫生标准。

自1972年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的官厅水库水污染治理办公室,标志着中国水污染治理起步始。1989年,第一次水污染防治大会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1995年,以治理淮河为动员令,向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以及渤海污染宣战。2000年,确定实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2002年,进入中国水污染治理30年。2009年我国水污染已近40年,污染在长期治理中不减反增。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改革开放之初,大量乡村企业突击上马,上马乡镇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一度乡镇小企业遍地开花,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

3、忽视区域环境容量,淮河流域四省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食品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

4、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

5、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水利部门最新调查资料,现在废污水排放量已超过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倍以上,1996年底,全国600余座城市年排水量为353亿立方米,现在年排废污水超过600亿吨,这些废污水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

6、地方部门推诿搪塞,立法分散,管理苦难。民间环保人士建议,国家对于水环境应加强规划和立法工作,考虑全流域的管理,综合治水,统一监管,统筹协调解决,由区域管理上升到流域管理。

透过水污染反思经济发展模式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东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布局,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西北地区干旱严重,生态恶化,土地贫瘠,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5-1995年中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1499.50亿美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利用外资达1309.56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7.3%,而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为127.06亿美元和62.88亿美元,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5%和4.2%。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排名也逐步下降。

有分析文章显示:以江苏无锡为例,2006年,无锡市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九,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七。这个只有47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0万的城市,能有如此骄人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崛起,这也是后来被广泛谈及的“苏南模式”。

正是这个模式,造成了惊人的污染。

无锡市经贸委一份针对该市的工业结构分析报告显示,无锡在二十多年间完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中心的快速推进,重化工业比重从1980年的42%跃升到目前的74%。1991年太湖暴发首次大规模水污染,当年主要以黄浦江作为取水水源的上海,曾经历喝异味自来水281天的历史记录。从2001年太湖首次爆发大面积蓝藻始,此后太湖蓝藻污染年年爆发。无锡市政府在“蓝藻事件”发生后的总结是,无锡走的是一条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无锡长期沿袭着“两头在外”和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的发展模式,生产过程中引进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和出口相当多的是耗能高污染高的产品,在产生利润的同时也产生了污染,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污染。

太湖水污染正是发端于1980年代初期乡镇工业之兴起。1990年代中期后,长三角经济起飞,流域内城市(镇)化进程加速,外加2000多万外来人口进入太湖流域定居,以及作为太湖调蓄水源的长江的持续污染,构成了太湖水质在1 5年间快速恶化的主要原因。1998年太湖设170个污染监测断面,四类、五类水质已占70%。如严格执行国家饮用水标准,10年前的太湖水已不适合人畜饮用。

《财经》杂志刊登读者观点:苏北盐城水污染事件背后是越演越烈的城乡、区域发展失衡。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牺牲偏远农村环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模式”。此次盐城水污染事件中的那些化工企业基本都是从苏南浙江和上海等地搬迁转移过来的,水污染之后,一些企业在政府环保治理的压力下又考虑搬迁到更加落后的阜宁,水污染就是这样转移的。从城市到农村再到更落后偏远地区,GDP增长了,招商引资活跃了,但我们却支付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这样的发展模式不改变水污染事件永远不会停止,下一次的爆发可能更加猛烈。

一份2006年国内研究机构给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称:1988年1月,国务院就批准成立了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淮河条例》规定领导小组组长单位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水利部,副组长单位为流域四省人民政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领导小组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领导作用。但在水污染防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作用限于宏观指导和检查。沿淮四省又把这一责任继续下放到了市、县政府。越往下,地方政府在水污染控制上的考虑就越基于自身和地方利益。水利部专家分析,中国江河污染主要是城市和工矿企业的点源污染所致,一个入河排污口污染一大片,在大江大河形成岸边污染带;支流小河一个工厂的污染就会使整条河流受到污染,变成“排污沟”。

为了解决污染问题,无锡开始淘汰一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为此类企业的外迁问题,政府几次组织

企业赴江苏北部的徐州、淮安、泰州进行考察。同时有企业准备前往越南建厂。这些外迁企业显然深受苏北、安徽等地为招商而焦急的地方官员的欢迎。为了吸引无锡外迁企业落户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

媒体纷纷表示担忧:来自江苏省外经贸厅的统计显示,一年多来,苏南五市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7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281.1亿元,苏北实际引资额143亿元。令人忧虑的是,经济落后的苏北能否严把产业升级关口?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根治水污染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那么产业该如何调整?如何升级?

在淮河支流沙颍河近年来已经关闭了污染企业15家之多,小型制革、棉纺作坊更是无数,但当地经济也因为企业的关闭而萧条。

发展和环保之间是否完全对立?是否应该本着先污染再治理的逻辑强行上马污染项目?是否为了提高成本竞争力拼命缩减环保系统设备的成本?产业布局是以国家为单位还是地方或者区域为单位?怎样让产业布局更为合理避免重复冲突资源浪费?

这些问题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以及学界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现实并没有给我们太多时间。

朱镕基曾就可持续发展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中强调:这种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认为:环境保护这项工作确实关系每个人,也是需要每一个人参与的。在发达国家有很多环保组织,都是公众参与民间的一些环保行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不仅仅是哪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各个部门要联合起来开展这项工作。他表示,希望民间环保力量参与进来,使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8年2月28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该法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08年2月28日修订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公布,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奥运前,在中国政府和各级环保组织严管之下,在国内国际环保NG0监控之下,中国环境污染得到一定遏止,但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水资源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注重区域利益和个人政绩的结果除了收获后辈的悲伤和诅咒之外,我们收获的也许只剩死亡……

数据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南方周末、《财经》杂志、绿家园网、百度、中国商报。

猜你喜欢

水质污染
水质抽检岂容造假
什么是污染?
什么是污染?
一月冬棚养虾常见水质浑浊,要如何解决?这9大原因及处理方法你要知晓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图像识别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
济下水库径流水质和垂向水质分析及评价
水质总磷测定存在的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