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怀中的回顾与思考

2009-06-18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3期
关键词:讲话文艺现代化

林 琳

67年前,毛泽东发表了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历史文献,他的伟大历史作用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回顾和思考。

在《讲话》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地阐明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论述并回答了文艺为谁服务及如何服务、文艺的创作源泉、文艺批评中的标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以及和政治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同时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艺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广大进步文艺工作者,端正创作方向,转变思想感情,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贴近生产和生活,奔赴艰苦卓绝的抗日前线,深入救亡图存的火热斗争,为中华民族现代文艺宝库谱写和创作了许多不朽篇章。《讲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旧中国文艺前进的道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67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温《讲话》,不难发现,由于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中某些提法虽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但它的基本观点、基本精神并没有过时,对于我们当前的文艺创作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应该十分关注的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谈到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人民大众所包涵的范围,即工人、农民、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的武装队伍、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这是革命文艺服务的对象。但是今天,由于时代的变迁,人民大众的概念与延安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人民大众,不仅包括我们所熟悉的广大干部、工农兵群众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伴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一些新兴阶层和社会群体。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人员以及农民工等。这些新兴的阶层和群体,有的是一个新兴的阶层,有的却是从原有的阶层中产生的所谓“新生代”。但是,他们都归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人民大众,都应该是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对象。然而,就目前文艺的现状来看,真正做到为新时期全体人民大众中的各个阶层和群体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现实的作品中,适合原来比较熟悉阶层和群体的多,而适合新兴阶层和群体的少,尤其是适合近两亿农民工这个庞大而特殊群体的作品就少而更少了。在农民工这个群体中,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的已经很少了,尤其是“80后”的农民工,他们在知识的积累、生活的方式和思想的方法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了城市社会之中。他们不仅渴求知识、渴求工作,同时也有着对文艺的渴求。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群体非常关心和重视,在政治、经济和生活等方面,都制定了很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就文艺而言,他们却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被忽略了的“人”。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新兴的阶层和群体中的“人”,还没有引起文艺创作的足够重视,还处在被忽略的境地。历史在前进,社会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尤其是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对象也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新时期的文艺,在服务于人民大众这个大前提下,还必须解决好服务于所有人的问题。使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分享到社会主义文艺所给予的快乐、熏陶、教育和激励。

革命文艺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且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原则仍然适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遍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在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文艺做为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和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社会主义文艺,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仍然要大力提倡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是,在当前却有些不同的声音并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提文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会限制文艺的发展;再强调文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就可能阻碍文艺的繁荣。其实这种认识和质疑是不对的。因为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没有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的文艺不是为某一阶级服务的,或者是超阶级的,这是几千年来文艺在阶级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客观事实。目前,我国虽然已经不存在民族之间的战争、阶级之间的战争和激烈的阶级对抗了。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在国内,一些极少数对社会不满和别有用心的人,还在找机会、钻空子,时不时地挑起事端,西藏达赖分裂势力、一小撮东突恐布主义分子还在伺机进行破坏。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在国际,仇视和害怕中国强大的反华势力还很嚣张,并且还经常发难和进行捣乱。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会一帆风顺。所以,文艺就不能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分离出去,文艺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服务的功能也就不能消弱,更不能取消。

文艺创作源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艺创作的基本准则。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一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一重要论述,仍然适合于今天的文艺创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文艺创作、文艺作品正在逐渐走向市场。有些作者为了赶时髦、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作品严重脱离生活、脱离现实。一是作者懒于深入社会生活实践,导致作品肤浅、表象化,缺乏深刻的生活寓意和思想内涵。一个优秀的作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表现和描写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能力和资本,就是来源于深入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如果作者不愿深入社会实践、甚至不去实践,其作品肤浅、平淡、不受欢迎,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二是在作品内容上,组装拼凑、相互抄袭甚至粗制乱造。这些作者不仅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实践,完全凌驾于生活和实践之上。三是怀古、写古的作品偏多。创作怀古作品可以少深入社会生活、少深入社会实践,甚至可以不去,省时省力,这是创作怀古作品偏多的主要原因。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蕴藏着丰富的文艺资源,继承和弘扬我们光辉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应该且必须的。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量和度的问题,如果超出了这个量和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文艺创作怀古、写古同样是这个道理。文艺作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能够更有效地为现实服务,还应该是表现现时的作品。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文艺创作还必须坚持源于生活、源于实践这一基本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生活、凝聚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更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67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中国革命文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讲话》的基本精神是完全正确的,他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艺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猜你喜欢

讲话文艺现代化
1942,文艺之春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我的女巫朋友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讲话慢
节日畅想曲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