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图书助出版业走出危机
2009-06-17劳拉
劳 拉
杰恩•博尼拉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是一名全职妈妈,喜欢根据自己看护小孩的经历编故事,故事的主角叫小玛莉•巴利。小玛莉的爸爸妈妈哄她去尝试新食物,不在乎她弄脏衣服。博尼拉认为《衬衫换甜点》这个故事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于是向各大出版社投稿,收到的却是一大堆退稿信。
去年夏天,博尼拉听说有一个叫作电子图书网站(WEbook)的新公司招募写手,便把《衬衫换甜点》的片段贴在网上供其他写手评判。小玛莉的人气一路高涨,成了许多家长的最爱。电子图书网站聘请一名插图画家为故事配图,并于近期出书。
听起来好像博尼拉成了文学版的“美国偶像”。还真差不多。和“美国偶像”一样,“我们为雄心勃勃的新人铺路搭桥”,电子图书网站总裁苏•埃尔布罗内说。不过,电子图书网站还在与出版界的其他创新者一道从事着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在瞬息万变的出版行业中发掘热销书籍。答案?那就是更加关注读者到底需要什么。这与传统的商业模式截然不同——但却是帮助出版业走出当今危机的好办法。
行业现状
无可否认,出版业遇到了麻烦。西蒙-舒斯特联合出版社和兰登书屋都已裁员,而博德斯公司每次偿付债务就会引发破产传言。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证据表明现在应该是白纸黑字大行其道的年代。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NEA)最新开展的调查显示,去年一年,美国人阅读小说、诗歌、戏剧的比例从2002年的46.7%上升到2008年的50.2%。
那为什么出版业利润微薄呢?有个笑话说,出版商聘请一位顾问来回答这个问题。经过认真研究后,顾问说,出版商每出版的10本书中,有2本赚钱,3本不赔不赚,5本亏本,所以出版商应该只出版那两本赚钱的书。如果预测畅销书真能这样简单就好啦!也许难以置信,但J.K.罗琳1995年完成《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时候,12家大型出版社都把她的少年魔法师拒于门外。原因很简单,他们都不想为这个文学未知数下注做赌。与之相对,现在出版业的运行模式往往意味着向名人付高价买版权,他们的书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但至少能在每年成千上万的新书中引人注目,或是有引人注目的可能性。
显然,改进现状的余地是有的。电子图书网站的模式就是把互动的Web 2.0应用到文学界,给每个人舞文弄墨的机会。电子图书网站上有35000部作品在发展酝酿,人气较高的几部作品都有大量拥趸,公司相信它们能赚钱。因为没有入门门槛,作者多是初出茅庐。读者们下载这些小说的片段(在70到1000字之间)阅读。虽然有时读7个字都是浪费时间,但如果大批善于评判的读者坚持阅读,出版商便可确定该作品有广泛的读者群。
商业模式
这种“群众外包”和“群众测试”模式与通常的出版方式稍有不同——出版界多采用编辑负责制,由代理人或编辑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要出版的书籍。但请消费者一同参与的大趋势吸引着许多创意产业。一个称作“现场报道网”(Spot.Us)的媒体项目正尝试“民众自筹报道”:在这个网站上,感兴趣的各方集资委托相关人员做调查性新闻报道。在“乐队推销”(SellaBand)网站,乐队上传自己的音乐来取悦潜在的小投资者。一旦发行专辑,则由音乐家和投资商分享利润。两年间,29个乐队分别筹集到5万美元,最少的单笔投资只有10美元。一个新的国际新闻机构全球邮报网(GlobalPost)请最忠实的读者展示各自的故事构思,并表决哪种构思该交送给记者报道。即使是《纽约客》这样的精英写作阵地也请读者对漫画的说明文字提建议并参与票选。民众的想法并不都见得高明,但话说回来,那些专业人士也好不到哪儿去。总起来看,这混搭的效果还挺不错。(劳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