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证贵州新生的那段岁月

2009-06-17刘大泯

当代贵州 2009年22期
关键词:土匪贵阳全省

刘大泯

1950年3月间,全省几十万土匪发动叛乱,袭击各地刚刚建立起来的人民政权,破坏交通,残害当地的干部群众,占领了30多个边远城镇。消息传到贵阳后,苏振华拍案而起,说:“你们怕什么,国民党几百万精锐队伍都被我们打垮了,几个土匪翻不了天!”

1949年1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胜利占领贵州省会贵阳。随后,中央任命二野五兵团政委苏振华担任贵州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贵阳市军管会主任,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担任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这样,苏振华同志作为新中国在贵州任命的第一位省委书记,开始了他四年多执政贵州的生涯。

值此贵州解放6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二野五兵团的老战士及部分南下、西进老干部,和他们一同追忆了苏振华在贵州执政的那段时光。

剿匪反霸,巩固政权

贵州地处西南内陆,长期以来匪患严重,自古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国民党贵州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在逃窜前还在贵阳开办了三期“反共游击干部训练班”,企图建立蒋介石的“反共复国”游击基地。解放后,这帮匪徒散布全省各地,并和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及中统特务一起合伙,进行有组织的破坏活动,这就使新生的革命政权面临了严重的考验。而这,也成为年轻的省委书记苏振华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仅1950年3月间,全省几十万土匪发动叛乱,袭击各地刚刚建立起来的人民政权,破坏交通,残害当地的干部群众,占领了30多个边远城镇。消息传到贵阳后,苏振华拍案而起,随即召开了全省肃清特匪会议,部署全省大规模的剿匪斗争。会上,一位地委书记汇报当地土匪的活动比较猖獗时,显得有点惊慌。此时,苏振华胸有成竹地说:“你们怕什么,国民党几百万精锐队伍都被我们打垮了,几个土匪翻不了天!”

不久,大规模的清匪反特斗争在全省开展起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共消灭土匪37万多人,缴获各种枪支17多万支。蒋介石吹嘘的“在大西南建立反共复国基地”的神话,被彻底地粉碎了。

在剿匪斗争中,贵州省委采取了镇压和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对顽固不化的匪首进行坚决打击,毫不手软;同时,对一些因为特殊原因被裹胁的土匪,采取感化教育的方针。当时有个布依族的女匪首程莲珍,为人行侠仗义,在土匪中有一定的影响。她看到解放军大规模剿匪运动后,便隐姓埋名,躲进山里,后来群众揭发,她便被剿匪部队抓了起来。情况报到省委后,对她该如何处理,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有的主张杀,有的主张放。苏振华书记经过反复思考后说:“这个女匪首还不能算罪大恶极分子,放了她,可以感化一些人放下武器,有利我们剿匪。”

为了把女匪首程莲珍彻底改造过来,苏振华书记又找到贵州知名的苗族首领欧百川,同他商量:“我们打算把此人放掉,但是群众不放心,你能不能为她担保,她改造好了,我们要感谢你;她要是继续作恶,与你没有关系,也不要你负任何责任。”欧百川当即表态:“我不但愿为她担保,还要帮她改恶从善。”这位女匪首程莲珍被感动了,自己跑到大山深处,现身说法,告诉那些土匪她觉得共产党说话算话,于是,土匪们纷纷下山投降,这极大地推进了全省的剿匪进程。

土匪消灭了,贵州省委不仅成功地解决了贵州常年来匪患不绝的状况,也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老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发展经济,建设新贵州

贵州自明朝永乐年间建省以来,一直是全国最穷的省份之一,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人民贫穷,流传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民谚。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新中国的贵州第一把手,苏振华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只有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贵州,人民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贵州解放后,苏振华带着省委一班人往工厂跑,往乡下跑,访贫问苦,调查了解贵州工人、农民的现状,理清了贵州发展的思路。在贵阳召开的69个厂矿500多人的工人代表大会上,苏振华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同志们,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了,我们工人阶级成为新中国的主人。虽然我们暂时还有不少困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地工作,前途是光明的。希望大家发挥工人阶级的模范带头作用,用我们的劳动,用我们的汗水,去建设我们的新城市,迎接我们的新生活。”这次会议,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的干劲,焕发了大家建设新贵州的革命热情。贵阳各工厂的机器转了起来,全省各地的经济也很快恢复起来,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贵州的热潮在全省兴起。

长期以来,贵州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省份。苏振华主持贵州工作期间,始终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他常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吃饭是一个大问题,肚子吃不饱,就会乱了套。”怎样才能让群众吃饱肚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关键,苏振华这位来自冀鲁豫根据地的政委同志,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把搞好农村的土地改革作为突破口,在全省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

省委派出一批批土改工作组到农村,帮助农民打地主,分田地。苏振华对土改工作组队员们说:“农民是最贫困的阶级,贵州的农民贫穷尤甚。只有把生活在最基层的贫下中农发动起来,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土地改革的洪流中去,贵州的农民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很快,土改运动在全省轰轰烈烈地搞了起来,还培养出了一批贵州土生土长的土改干部。他们在省委的关心下,茁壮成长。苗族青年王朝文经过土改的洗礼,参加了革命工作,后来成了贵州省第一个少数民族省长。

土改完成后,苏振华又领导全省农民搞互助合作运动,使贵州农业生产有了迅速发展,在1954年贵州就实现了粮食自给,结束了历史上形成的贵州吃粮靠外省调运的状况。这一年,贵州半数以上的贫雇农生活水平达到了中农生活的水准,全省还往外省调粮2亿多公斤。

改革盐运

促进贵州商品流通

贵州的贫困在解放前是出了名的,人们常说贵州人穷得连盐巴都吃不起。一方面,由于贵州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商品流通极不发达,农民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像食盐这类的商品奇缺。另一方面,贵州历史上就是一个不产盐的省份,人们吃的盐要靠成千上万的盐巴客从上千里远的外省运回来,因此有“斗米斤盐”的说法,盐比金银还要贵。

一天,苏振华到黔西县农村调研,他问当地农民:“你们现在最缺什么?”农民们众口同声地说:“盐巴和农服。”“你们每户一年能吃上多少盐?”“不到半斤。”“你们家中粮食、南瓜、鸡蛋为何不拿去卖掉买盐和衣服?”“上街买东西,路途这么远,还多丢人。”

苏振华回到贵阳后,下达指示:“紧急从外省调盐进黔,解决农民的急需。”省军区随即组织了100多辆军车到四川自贡运盐。苏振华准备从盐运改革为突破口,促进贵州农村极不发达的商品流通起来。后来,四川食盐运到贵州后,苏振华下令:降低盐价,给买不起盐的困难户每月提供2斤,并给毕节地区每年拨救济布50万米,让那些穿不起裤子的农村娃娃去上学。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农村乡镇集贸市场也建立起来,农民生产之余,也利用赶场的机会,把自己多余的东西拿到集市上买卖。这时的贵州城乡,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初步繁荣局面。正当苏振华准备在贵州大干一场时,1954年,中央又把他调到北京(此前,杨勇同志也被调到朝鲜战场),准备要他协助有关同志组建新中国的强大海军。此后,苏振华相继出任海军副政委、政委、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参与创建和领导海军20多年。

链接:

苏振华,1912年生,湖南省平江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军战士,班长,连队党支部书记,抗大二科科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解放军二野五兵团政委,贵州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1979年在北京病逝。

猜你喜欢

土匪贵阳全省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白居易写诗
我家的小土匪
忻州市:光伏扶贫总量全省第一
我省初步建成全省湿地保护体系
家有“小土匪”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土匪变成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