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9-06-17张荣烈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高职

赵 青 张荣烈

【摘要】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贫困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五个方面得分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由此分析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提出改善高职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贫困生 心理健康

一、引言

所谓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根据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管理办法》,可将贫困生划分为两个等级:一是一般困难生,家庭经济困难,经济来源难以支付全部学费及生活费;二是特殊困难学生,包括孤儿、烈士子女,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所在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六类情况。本文讨论的贫困生包括以上两种。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学生学费也在不断上涨,而学生家庭收入相对增长缓慢,造成贫困生比例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高职贫困生占在校总人数的10%~20%。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贫困生的心理承受巨大压力,容易产生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挫折感等一系列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学习和就业等实际问题,成为高校中的“双困生”。2008年,我们对本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与一般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比较。

二、对象和方法

1.对象

研究组:2007年广州市某高职院校新入校贫困生102名,其中男生45人,女生56人,年龄18~22岁。

对照组:07级新生2105人,其中男生987名,女生1118名。贫困生选择标准:(1)家庭经济困难,经济来源难以支付全部学费及生活费;(2)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无直接经济来源者;(3)父母均丧失劳动能力,仅靠政府救济;(4)单亲,父/母收入微薄;(5)家庭被当地政府列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家庭所在地因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家庭发生重大意外事件造成家庭经济困难。

2.方法

(1)调查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按照1~5级评分,将SCL-90得分归纳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十个因子。凡因子分≧2为筛查阳性。

(2)施测。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受试者上机测试,给予统一指导语。

表1 贫困生SCL-90因子超常模阳性分布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软件计算因子分,并与国内18岁~29岁青年组的常模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

三、结果

1.贫困生因子超出常模人数 102名贫困生中,因子分超出常模的学生有38人,占总人数的37.25%,因子分大于3的学生有9人,占总人数的8.82%(见表1)。从性别来看,超常模的贫困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p>0.05)。

2.贫困生心理状况与国内常模及非贫困生的比较。由表2可见,我院07级新生在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四个方面心理问题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1),而贫困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五个方面得分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1),除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分都高于07级新生得分。可见,我院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既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也高于其它学生。

表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和中国常模比较

四、高职贫困生心理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07级贫困生和整体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贫困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学生,特别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素上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家庭及成长经历影响。家庭环境压力是高职贫困生心头难以承受之重,贫困生从小家境困难,为了上学四处借债,长期受到他人的鄙视,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比较敏感周围同学的态度,焦虑、抑郁水平也可能比其他同学要高。由于困苦的家庭环境,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给他们很多压力。一方面,他们更希望能够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找到好的工作帮助家庭早日摆脱困苦环境;另一方面,现实的局限又让他们力不从心,更容易产生痛苦、抱怨、愤怒等情绪。

2.学校环境影响。广州地区贫富差距悬殊,有些家庭富裕学生各类学习工具如电脑、随身听、手机等具备,一月消费上万元;而大部分贫困生均来自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他们不仅每天缩衣节食,一月只消费两三百元,还要四处打工赚取生活费,巨大的贫富差距长期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使其处于内心矛盾冲突之中,久而久之容易引发诸多心理问题。

3.社会价值观影响。社会上讲究经济效益、功利价值和“一切向钱看”的文化冲突,价值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使贫困生失去了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就能获得社会尊重的心理优势,贫困生作为社会上定义的弱势群体的身份也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目前,虽然社会越来越关注贫困生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其资助,但这种经济资助的方式,一方面,容易使贫困生形成经济依赖;另一方面,他们经济上虽然得到资助,但身份被贴上标签,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造成自卑心理的加重。

五、贫困生心理解困的对策

1.政府和社会措施

政府继续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的同时,加大对整个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教育体制,把贫困生上大学的学费保障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因贫困而缴不起学费的问题。银行机构要不断完善贷款实施制度和贷后跟踪的工作制度,转变观念,把对贫困生的救助当作长期投资,变无偿救助为有偿救助。政府加强对民间扶贫帮困力量监管,保障慈善机构有效运行,将扶贫经费真正落到实处。

2.学校方面措施

(1)政策帮扶与人文关怀。高效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要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主旋律,营造重视学术学识,轻奢华时尚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师生们要给予贫困生更多理解和帮助,搭建交流平台,让贫困生体会到真挚的友谊,找到归宿感。

(2)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要解决心理问题,前提是要对他们提供实际的经济帮助。首先,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增加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给更多同学提供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的机会,培养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和意识。其次,建立经济资助体制,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资助、学校定期补助及减免学杂费等措施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帮助贫困生,同时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第三,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奖学金获取条件可以向贫困生有所倾斜,保证奖学金真正资助到需要的同学。

(3)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是青年成长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贫困生的健康人格。从贫困生心理特点出发,通过心理健康教学、讲座、培训等形式,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悦纳自我,培养他们自信、合作、真诚、责任感等健康人格特质。第二,个别心理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个别心理辅导中,咨询老师通过情绪疏导、认知调节和行为训练等手段,帮助贫困生直面压力,进行自我调节,强化自尊、自立和自信的意识。团体辅导是推动学生自我探索非常有效的形式,通过建立贫困生自我成长辅导小组,让他们在相互尊重、真诚接纳的气氛中,回顾成长经历,重新认识自我,确定成长目标,发挥内在潜力,完善自我。

3.贫困生自我解困措施

自我解困能力是指贫困生意识到自身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社会知识和能力的缺乏时,充分认识、分析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运用各种技能,积极获取和调动自身基本需求的能力。贫困生本身要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快乐求知,勤劳治贫,抛弃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自尊”,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收入。在商业银行助学贷款日益扩展的今天,贫困生要及时抓住这一有利于完成学业的大好时机,敢于借债,用于投资,完成人生历程中的关键转变。

深入研究高职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青年的和谐成长的问题。应当发挥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力量,共同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向阳,张莉,张静.高效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人格的相关.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4,1(2):87-89.

[2]张玉娟,方润领,苗向涛,黄家骏.76名新入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全科医学,2005,8(9):736-737.

[3]李国建.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心理扶助机制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48-149.

[4]林港凡.对贫困生心理现状、心理教育的新思考.中山大学学报丛论,2007,27(3):55-59.

本文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07-2008年度科研课题。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高职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