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安徽省抗旱思路的转变

2009-06-17施宏龙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2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安徽省思路

施宏龙

摘要安徽省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防汛抗旱任务十分繁重。随着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抗旱减灾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针对安徽省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安徽省抗旱减灾工作思路的6个转变,以顺应安徽省抗旱减灾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抗旱减灾;思路;科学发展观;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S4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247-02

安徽省既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省份,又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水污染严重的省份,特别是近年来水少、水脏现象显得更为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安徽省抗旱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从宏观、系统、全面的角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安徽省抗旱思路的转变,是新时期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牢固树立水资源危机意识,实现由应急抗旱向全年防旱抗旱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安徽省多次发生干旱,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等用水量迅速增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尤其是淮北和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严重。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逾60亿m3。长期以来,安徽省在对待干旱问题上,存在季节性、应急性、局部性的特点,警惕性不高,旱情如果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随着经济结构布局的调整,不仅是夏旱、秋旱,全年任何时候都需要水资源的支撑。而一旦发生春旱、冬旱,往往最容易产生麻痹思想,人们对其危害性认识还不够。从这种意义上说,必须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危机意识,增强做好抗旱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全年防旱抗旱的思想。在工作部署上,应立足常规,而非应急;在水资源的调配中,既要考虑年际间的用水调配,又要考虑年内各个阶段的用水需要。

2加快水源工程规划建设和旱情预测预报,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抗旱的转变

抗旱工作是包括旱前预防、灾期抗灾以及灾后恢复在内的一个完整过程。安徽省要切实改变遇灾抗灾、被动应急的抗旱工作方式,就要变被动为主动。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深入研究安徽省旱灾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抗旱减灾对策,制定切实可行的预案,努力提高抗旱减灾的实际成效。二是要不断提高旱灾预测预报、旱情评估、信息处理、抗旱调度决策等科技水平,为主动抗旱提供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和正确的对策与方案。三是要完善水源工程规划,加快水源工程建设,这是主动防旱抗旱的基础。当前要在水利工程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完善水源工程规划,分别做好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农村人畜饮用水和重点企业用水规划工作。特别是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不同区域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四是要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水源工程建设和管理体系。大力兴建和配套骨干水源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大型水库和控制性枢纽,沿江沿淮沿巢兴建骨干灌溉泵站,启动引江济淮工程。加强面上中小型水库、塘坝、水井等水源工程建设,恢复原有水资源存量,并结合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推行公有私营、私有私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建管形式,形成多层次水源工程网络体系,并进一步完善墒情测报和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安徽省自200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淮北地区墒情测报系统,要扩大到江淮地区。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想方设法延长干旱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为主动防旱抗旱奠定基础。

3拓宽服务范围,实现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

所谓单一抗旱,是指过去抗旱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和农业方面,目标是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且主要立足于抗旱而不是防旱,抗旱手段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全面抗旱是指从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转变为包括生态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注重农业效益转变为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被动抗旱转变为主动防旱。实现抗旱工作以农业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抗旱转变,其实质是拓宽工作领域,增加抗旱手段。

旱灾影响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水资源短缺不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在工业及城镇等各领域,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城镇供水的影响在2000年和2001年的大旱中暴露得十分突出。安徽省有22个县城以上的城市缺水,因此,必须扩大抗旱工作领域,推进以农村抗旱为主向为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抗旱的转变,统筹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变单目标为多目标,把抗旱减灾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统筹考虑。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走开源节流的道路。

对于安徽省来说,水资源承载力的边界是可以扩大的,可以通过实施水资源的开源节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安徽省开源的潜力很大。一方面,沿江、沿淮湖泊、洼地实行退耕还湖,增加洪水的有效蓄量。另一方面,巩固、改造现有灌溉和供水工程设施,在具有应急措施、应急时间的情况下,因时因地适当抬高河道、湖泊、水库的正常蓄水位,统筹考虑防汛抗旱2个方面的需求。2002年安徽省在对淮河及其湖泊的控制运用中,首次实施洪水资源化战略。通过精心调度,适当提高沿淮城西湖、瓦埠湖、高塘湖的蓄水位,增加有效蓄水量10亿立方米,保证了相关地区的用水需要。2003年在淮河大水的后汛期,通过风险决策,于7月底,果断适时地关闭梅山、响洪甸泄洪隧洞,拦蓄洪水3.66亿立方米,为汛后以及翌年的春灌用水提供了水源。但是,在推行洪水资源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洪水资源化和防汛抗旱的关系。提倡洪水资源化绝不是一个单向问题,要利用洪水就必然要承担风险。利用得越多,防洪风险就越大,抗旱效益也越大。因此,既不能过于保守,求安全,忽视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能盲目强调洪水资源化,忽视安全,一定要辨证地看问题,而不能走极端,要采取科学的态度。

在水资利用上,不仅要开源,还要节流,即要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用水必须走节水、高效、生态的农业之路,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做到既节水又增收;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快灌区节水改造步伐。重点搞好田间灌溉工程配套和渠道防渗,改进地面灌溉条件,适当发展喷灌和滴灌方式。对缺水城市要严格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的发展,着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和服务业。同时,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减少废水、污水排放。发挥水费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科技进步促进节水,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限制不合理用水,利用经济措施鼓励节水。

4加强非工程措施的研究,实现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协同抗旱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过去单纯依靠水利工程进行抗旱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抗旱减灾工作的需要。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联合运用,是抗旱减灾的必然。在非工程方面,新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落实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审批城乡水资源的开发、配置与利用。对跨行政区域和重点水源工程的水量分配,要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供水计划。界定水功能区划及分析不同干旱频率情况下的抗旱水量平衡。各级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同级政府和抗旱指挥机构的决策,行使水量调度的行政职能。要抓紧制定行业用水定额。结合定额,推行水权制度,节水奖励,超用累进加价或罚款,从而把节水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社会化抗旱服务体系。截止目前,安徽省在易旱县已建立72个县级以上抗旱服务组织、6个抗旱综合示范片,在抗旱斗争中,起到了示范和骨干作用。今后要对所有易旱县建立社会化抗旱服务组织网络,逐步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农村一家一户抗旱组织难的问题。抗旱综合示范片要规范出几种建设和管理模式,探索一条适合安徽省市场经济需要的高效抗旱新路子。

(3)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引起安徽省旱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降雨在时间、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而人工增雨是调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旱灾。因此,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人工增雨,提高抗旱减灾效果。

5加强水污染防治,实现单纯注重水量向注重水量水质的转变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造成水资源污染加剧。部分地方甚至身在“水乡”却“望水兴叹”。要解决安徽省干旱缺水问题,必须将防治水污染和治理水土流失结合起来,切实保护水环境,实现水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控制为主的战略转移,全面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对污染排放单位的审核和监管。把水资源保护与加强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淮北地区继续搞好农田林网化建设。江淮丘陵区要继续组织实施“把树种上,把水留住”工程,加强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沿江、沿淮要逐步退耕还湖,增强湖泊蓄水和湿地面积,努力建设生态水利。

6建立健全抗旱法律体系,实现由单纯行政抗旱向依靠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共同抗旱的转变

长期以来,加强领导,依靠行政手段是推动抗旱工作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单靠行政推动显然是不够的。安徽省在开展抗旱立法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依法抗旱的重大意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抗旱工作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来规范抗旱行为。《安徽省抗旱条例》已于2003年2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也于2009年2月11日公布施行。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条例,是安徽省推行依法抗旱的重点。当前,一方面要大力学习宣传抗旱条例,另一方面,要将抗旱条例中的有关条款一一落实到抗旱工作中去,发挥抗旱条例应有的作用。同时,利用经济、技术手段推动抗旱也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必将大大提高安徽省抗旱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总之,要以水法和抗旱条例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更新观念,善于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更加有效地组织开展抗旱减灾,以促进安徽省抗旱工作再上新台阶。

7参考文献

[1] 李树青.阜新地区抗旱耕作技术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99,121.

[2] 廖金源.江西省防汛抗旱应急响应的启示与建议[J].中国防汛抗旱,2009,19(4):7-9.

[3] 刘宁.对海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的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2009,40(8):4-8.

[4] 谢康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防汛抗旱工作[J].湖南水利水电,2009(4):1-2.

[5] 陈贻金,张俊杰,杨新炜,等.枣树的耐旱性及节水抗旱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4(10):27-28.

[6] 索朝和,魏云山,曲文祥.抗旱丰产沟技术的推广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94,119.

[7] 解美珍,谢为民.江西农业生产中伏秋干旱及其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1996(2):67-70.

[8] 谢明,朱玉新.淮北地区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决策服务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245-1247,1252.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安徽省思路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我的思路我做主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