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其防治对策
2009-06-17曾广飞
曾广飞
摘要玉米粗缩病已成为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玉米生产构成极大威胁。分析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情况、发病症状与危害、发生特点与发生规律以及发生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危害。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发生特点;发生规律;主要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1.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172-01
1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情况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1945年首次发现于以色列,在我国首见于1954年的新疆。20世纪70年代粗缩病在河北省流行,1999年在全国玉米种植区造成较大面积危害,其中华北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危害最重。近年在黄淮海地区普遍发生,蔓延较快,对产量影响较大。第1代灰飞虱春天在越冬寄主上取食得毒,5月下旬羽化,并开始陆续从小麦向玉米田迁移,至6月上中旬达到高峰,迁移高峰后25d内就出现玉米粗缩病的发病高峰。濉溪县自2000年开始零星发生,2006年早播夏玉米发病较重,2007年轻发。根据农技中心调查,2008年玉米粗缩病主要发生在5月27日至6月10日之间播种的夏玉米地块。表现病症较以往推迟。全县3万hm2玉米地发病面积达6 000hm2,发病田块病株率达5.6%,其中,双堆集2 000hm2,病株率达13%;南坪镇1 333 hm2,病株率8%;孙疃镇1 333hm2,病株率5.3%;五沟镇1 333hm2,病株率4.5%;四卜乡1 000hm2,病株率3.2%;其他乡镇333.3hm2。最为严重的田块为孙疃镇太平村,大约1 600hm2发病,病株率达78%。
2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及危害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波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到九至十叶期,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短小、硬脆并上冲,顶部叶片簇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植株严重矮化,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1/2;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另外,还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3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及发生规律
玉米粗缩病由灰飞虱以持久性带毒方式传播。玉米幼苗期抗病力较弱,在二叶一心期最易感病,七叶以前是发病的敏感生育期。拔节后抗病力增强,十叶后感病一般对产量影响不大。田间小麦丛矮病和绿矮病病重的地块,后茬玉米粗缩病发病往往也较重。玉米粗缩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麦田的绿矮病株和带毒越冬的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该病毒及其介体灰飞虱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大麦等作物,以及看麦娘、狗尾巴草、马唐、稗草、画眉等杂草。玉米不是灰飞虱的喜食寄主,只有在田间没有合适寄主时,灰飞虱才将玉米做为过渡寄主,寄生繁殖。秋季小麦出苗后,第4代成虫转迁至麦田,玉米粗缩病毒也被传到小麦上,并在麦苗及第5代(越冬代)灰飞虱体内越冬,形成周年侵染循环。因此,玉米苗期的易感病阶段往往与第1代灰飞虱的迁飞高峰相遇、相重叠,为病害的侵染提供了有利时机。如果冬季温暖,春季干旱,夏季雨水适宜,适合灰飞虱越冬和繁殖,第1代灰飞虱会大发生,从而引起玉米粗缩病的大暴发。
4玉米粗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种植的玉米品种不抗病。大范围感病玉米品种的种植,在遇到足量的毒源介体情况下造成病害的发生。
(2)灰飞虱的自然消亡受温度影响较大。一般在33~35℃以上高温条件下,灰飞虱会自然消亡,但2009年玉米播种后气温一直偏低,灰飞虱发生危害时间长,高峰期推后,部分田块12~15叶龄表现病症,消亡时间推迟。
(3)田间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禾本科杂草不仅是传毒介体生存的适宜场所,也是病毒的繁殖寄主,造成毒源积累。2009年主要是抢收小麦,田间损失率高,自生麦苗量大,存活时间长,为灰飞虱提供栖息场所。
(4)播种质量差。特别播种深浅不一,种子无包衣,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过量使用除草剂,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易感病。
(5)种植模式过分单一,玉米田成为麦田灰飞虱转移的主要场所。
(6)早播种。由于濉溪县南北距离大,小麦收获时间长,南部6月5日基本结束,浍河以北开始收获,南部已开始播种玉米。此时,沟边、路边草丛的飞虱向早播玉米田迁飞。田间观察发现,田头杂草多的早播玉米田块发病重。
5防治对策
玉米粗缩病防治策略应强调预防为主、适期早防的原则,应突出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关键期的药剂防治措施。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完全是由带毒的灰飞虱传毒所致,因此消灭或避开灰飞虱的传播侵染是预防粗缩病发生的重要途径。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一是选用较抗耐病品种提高抗耐病能力。二是玉米播种时要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灰飞虱传毒到玉米上的效率不是很高,用残效期较长的农药拌种会有效杀死带毒介体,降低玉米被侵染的机率。三是及时去除玉米田中的病株,减少毒源。四是搞好田园卫生,及时中耕除草。五是增施有机肥,及时浇水,增强玉米抗病力。六是加强技术指导,普及玉米粗缩病防治的宣传。
6参考文献
[1] 张震,程建华,余行简,等.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预防[J].河南农业科学,2001(4):21.
[2] 钱幼亭,孙晓平,梁影屏,等.不同播种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影响[J].植物保护,1999(3):26-27.
[3] 成惠珍,韩峰,成丽莉.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J].天津农业科学,2005(3):45-46.
[4] 王珍海.浅谈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