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质小麦生产现状及其开发对策
2009-06-17张立全张晓东
张立全 张晓东
摘要综述了我国优质小麦的生产现状和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以期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优质小麦;生产现状;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066-03
小麦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国小麦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已基本解决13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品质和质量标准问题日益受到政府重视,市场和食品加工行业对小麦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小麦生产只注重产量,忽略了质量,使我国的小麦品质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满足食品加工业的需求。同国外的优质麦相比,我国大部分品种加工品质差,缺乏优良面包烘烤特性,长期以来主要靠进口面粉生产面包、糕点和饼干,靠进口面粉按比例添加到国产面粉中以提高国产面粉的加工品质。因此,开展我国小麦品种品质研究,培育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专用优质麦生产,对减少优质麦进口,节约外汇,降低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均有重大意义。
1我国小麦生产的现状和趋势
1.1我国优质小麦生产现状和趋势
目前我国小麦生产基本上达到了供需平衡、丰年有余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多年粮食品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小麦连年丰收,库存量增加,总量相对过剩,普通小麦供大于求。小麦播种面积从1998年开始,逐渐缩小,到2004年缩到最低,2005年小麦播种面积迅速回升,总产量也是从1998年开始处于逐年下降趋势,到2003年降到最低,2004年开始回升。从单产水平看,总体趋势处于不断上升状态。
为了缓解优质麦供不应求的局面,1998年国家对小麦生产进行了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在压缩小麦总的播种面积和低质量小麦品种播种面积的同时,扩大了优质小麦品种的面积,使优质麦的产量逐年增加。因此,我国小麦生产已由过去的以高产为主的小麦生产结构向高产优质方面转化,特别是优质小麦品种的研究和培育。
优质麦产量及占小麦总产量的比例从1997年开始处于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06年的产量是1997年的13.5倍;优质产量比例从1997年开始逐年增加,从1997年的3.4%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54.0%,增长了15.8倍。相对应的是,2000~2004年,我国优质小麦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从2000年的319万hm2增加到2004年的728万hm2,产量也从2000年的1 264万t增加到2004年的3 194万t。我国的优质麦出现“三增”局面,即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
1.2我国小麦品质的现状和趋势
1.2.1从消费习惯看。馒头、面条、饺子等仍然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主食,而这些主食品不需要很强面筋的小麦粉。据调查,在我国北方地区约有70%的小麦面粉用于蒸制馒头[1]。与面包相比,馒头更适合我国人民的口味,它经济实惠,结构紧密,表皮松软,湿度大,易于消化,广为人们所接受,因此,我国中筋(馒头、面条等专用)小麦需要量约占小麦总产量的70%~80%。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我国面包和饼干、糕点等消费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估计,到2007年我国优质小麦的需求量为1 600万t左右,其中优质强筋一等小麦(面包专用麦)260万t、优质强筋二等小麦(方便面、挂面、饺子用小麦)970万t、优质弱筋小麦(饼干、糕点专用麦)370万t。
1.2.2从面食品加工看。我国的面粉生产已由等级粉发展为生产适用于不同食品加工需要的专用粉。目前我国各类面粉厂家达4万多家,引进的面粉生产线有200多条,面粉年加工能力达2亿t左右,全国方便面生产线达1 800多条,年产量360万t,挂面生产企业2 500多家,年生产能力达410多万t,饼干、糕点的年产量均在150万t左右。据市场调查以及专家估计,目前我国面包专用粉约占小麦总消费量的4%~5%,需专用小麦400~500万t;饼干和糕点专用粉约占小麦总消费量的5%~6%,需专用小麦500~600万t;方便面和高档饺子粉约占小麦总消费量的10%,需专用小麦1 000万t。总计约需专用小麦1 800~2 000万t,约占小麦总消费量的20%。
1.2.3从小麦收购看。我国的原小麦国家标准已经实施了几十年,目前许多地区国产小麦仍以麦皮颜色、籽粒硬度分类,并以容重、水分含量等定级别。而且,我国的食品加工业还不发达,大多数食品(尤其中式食品)均用手工制作,因此对小麦粉质量要求不太严格。因而,只重视小麦出粉率的高低,单纯追求面粉的白度而忽略了面筋含量,使高筋、中筋、弱筋不分。
我国农业生产单位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规模小,大部分用于保证自己消费,商品小麦的比例低,也使我国大规模地改善小麦品质非常困难。
1.2.4从小麦生产看。我国小麦优质专用原始材料基础很差。当前我国用于大面积生产的优质小麦品种除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外,沉淀值、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和稳定时间、面包烘烤体积等反映品质的指标均达不到国际优质小麦分级标准,加工品质不理想。特别是一些适宜作饼干、糕点、要求面筋弱的软质小麦品种更是缺乏。
按目前的单产水平估计,需要安排400万hm2以上优质小麦的生产,其中优质强筋一等小麦(面包专用麦)70万hm2、优质强筋二等小麦(方便面、挂面、饺子用小麦)245万hm2、优质弱筋小麦(饼干、糕点专用麦)85万hm2。实际上,我国缺少真正高质量的优质强筋和优质弱筋小麦品种,优质强筋和优质弱筋小麦在产量和需求上存在较大缺口,再加上大部分国产优质小麦在收购和流通环节上与劣质小麦混合而失去使用价值和销售市场,供给明显小于需求,缺口只能依靠进口来弥补。
1.2.5从小麦进口看。据海关统计[2],1992~2002年我国进口小麦累计4 756万t,年均进口475.6万t,占同期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左右,但也只能部分满足国内市场对优质小麦的需求。1995年进口量最大,为1 173万t;2003年全国小麦进口量45万t;市场2004年进口配额800万t,进口量为723万t;2005年进口配额扩大至963.6万t,实际进口351万t。据估计,未来我国小麦将重新出现大幅进口现象。
1996年以前,我国进口小麦单纯追求弥补国内数量不足的问题,进口品种多为价格便宜的软质小麦。从1996年开始,我国主要进口国外的优质强筋(面包专用)小麦和优质弱筋(饼干、糕点专用)小麦,用以改善我国“强筋不强”、“弱筋不弱”的现状。我国的进口小麦主要集中在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两大类上,主要为国内生产不足的优质小麦,包括加拿大硬质红春麦、澳大利亚硬质白麦、美国硬红冬麦和美国软红冬麦等。
1996年以前,我国优质麦面积和产量占小麦总面积和总产量的份额很低,食品加工企业需要的专用优质麦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在1996~2005年的10年间,国外优质麦的进口从1996年的825万t下降到2003年的45万t,而后又迅速增加到2005年的351万t,出现了两头高、中间低的情况。随着我国优质麦的迅速发展,产量已从1997年的3.4%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54.0%,面积大幅度增加,优质麦产量也大幅度提高。因而,国外专用优质麦进口也逐渐降低,2003年进口数量降到了最低点。
2我国优质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品种方面
2.1.1总体品质较差。近10年来国内各育种单位先后培育出不少专用优质小麦品种,但从整体水平上看,大多数品种与进口小麦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就面包用强筋小麦而言,国产强筋小麦虽然蛋白质和面筋含量不低,但筋力不强、质量差,绝大多数达不到加拿大和美国优质小麦的标准。国外面包小麦沉降值一般都在50mL以上,面团稳定时间达到了9min以上;而我国的品种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一般只有20~30mL、1~3min。
就弱筋小麦而言,国产弱筋小麦主要存在蛋白质含量偏高和延伸性不足问题;就中筋小麦而言,我国的研究还远远跟不上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纷纷建立东方食品研究室,加强基础研究,并且培育出了如西澳白麦等适合做优质中式面条的品种。
2.1.2优质小麦品种总体水平低于国外品种。目前我国选育的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品种与国外的同类小麦相比,品质差异较大,我国已生产种植的优质麦品种数量并不少,但真正能达到国外同类优质小麦标准的数量并不多。不能满足食品加工业对小麦加工品质的要求。据一些小麦加工企业反映,完全使用国产优质小麦很难加工制作出相应产品的高质量面粉,生产高档专用粉一般都要添加一定比例的进口小麦[3]。
2.1.3优质小麦品种品质不稳定。优质小麦品种品质不稳定是当前我国优质小麦生产的重要问题,也是小麦加工企业对利用国产优质小麦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国外优质小麦之所以广受面粉厂的欢迎,其原因是进口的同一标号和等级的小麦品质指标稳定一致。而我国各地生产的优质小麦,由于各种原因,在年度间、地区间,甚至不同地块,同一品种的品质间存在很大差异,上下波动的幅度较大。多数品种面团稳定时间差距可达2~3倍,在良好条件下面团稳定时间可达15min以上的强筋品种在大面积推广后常常降到5min左右。
2.2粮食收购方面
2.2.1经济利益压力。近几年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普遍仓容不足,仓储压力很大;而许多地方优质小麦种植分散,面积过小,在这种情况下,粮食收购部门为降低仓储成本,不愿将优质小麦专收专储,而是与普通小麦混收混储,价格自然也就与普通小麦差别不大;同时,部分粮站认为当地优质小麦达不到国家标准,恐高价收购后难以顺价销售出去,导致积压亏损,因而在收购中刻意压级压价。
2.2.2人力物力投入不足。目前许多粮食收购单位都没有品质检测仪器设备,缺乏准确、快速和简单易行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虽然国家规定优质小麦的收购价要高于普通小麦10%,但当前大部分粮食收购部门却没有相应的检测设备,无法区分品质的优劣,往往依靠收购人员的感觉、经验来作为优质小麦鉴定的标准,缺乏科学性。
2.2.3国标实施力度不够。我国的小麦收购标准仍沿用几十年前的国家收购标准,只要是白皮或黄皮麦,容重高,收购所定的级别就高,价格也就高;容重相同的红麦与白麦相比,收购所定的级别相差一级,价格也低,从而造成只重视小麦出粉率的高低、单纯追求面粉的白度而忽略了面筋含量和质量,使高筋、中筋、弱筋的材料不加以区分,混收混存,造成粮食品质不高。
2.3种植区域化和栽培管理方面
由于我国特有的生产方式,使现有优质麦品种生产种植分散,未能实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规模小、商品率很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经济效益。
与优质麦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严重落后,造成优质小麦生产“优种不优质、优质不高产、优质不高效”,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
2.4面粉加工方面
我国面粉和食品加工技术与工艺和国外面粉加工企业相比差距很大,小麦精深加工研究滞后,产业链条短,致使加工产品品种少、档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差,影响了小麦产业化链条的多级转化增值。
2.5产、供、销方面相互脱节,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由于我国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农户生产具有分散性,因而单是选育出优质小麦品种并不等于就能生产出品质优良、规格一致的商品小麦。同时面粉企业与农户之间也缺乏一个中介组织,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并做到优质品种的因地制宜、规模化种植和科学化管理,不能真正生产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商品小麦,因而在产、供、销方面相互脱节,难以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3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和开发对策
21世纪初,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主攻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带动中筋小麦发展为工作重点;以选育、改良、引进优质小麦品种,推广保优、节本、增效栽培技术为技术路线;加快构建我国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机制;全面提升我国小麦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部分国产优质小麦向东亚国家或地区出口,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4]。
3.1及时制定国家标准
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制定出我国优质小麦生产质量标准,加速小麦各类产品标准的制订与修订,完善现行小麦标准体系。
3.2按质收购
收购部门配备必要的品质检测设备和专业人员,根据国家制定的优质麦标准,对收购的商品麦进行品质检测,对不同类型的优质麦要“分类保存,专麦专用”。杜绝为节省仓储成本而将各种类型的小麦混合储存、为省事而不进行品质检测、仅凭感官判断商品麦的优劣等问题。
3.3加快优质专用品种资源的征集、引进、改良、研究利用、筛选和扩繁
第一,品种是制约小麦品质提高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十分重视对优质小麦品种资源的征集引进,加大选育改良鉴定优质小麦品种工作力度。第二,要针对目前优质强筋、弱筋和抗旱节水型小麦品种比较稀缺的情况,积极调整育种目标和品种审定扩繁工作重点,力争快出品种、多出品种。第三,要对现有品种进行筛选、鉴评和质量测报,研究确定主推品种和接班品种,打好优质小麦生产基础[5]。第四,要健全小麦良种选育、繁殖、推广体系,搞好推广品种的提纯复壮,提高种子质量,要强化各级种子公司参与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生产与经营的工作力度,大力推广种子精选、加工、包衣和统一供种技术,保质保量满足生产用种需求。
3.4增强品质性状的稳定性
探索我国小麦品质性状的不稳定原因、影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改善现有优质小麦品种品质指标不理想、年份之间品质性状不稳定的现状,提纯复壮在小麦品种生产上的推广及其重要。对优质小麦品种首先要在外部特征特性方面严格把关,坚决去除表现不一致的植株;其次对外部特征特性表现一致的植株所收获的种子,要尽可能多地进行品质指标检测,检测合格、纯度一致的材料留作下一年度的种子,迅速扩大种植。对性状不稳定的材料可采用生物技术和组织培养手段,使其迅速稳定。
3.5研究良种与良法相结合
第一,确定优质麦的最佳施肥灌水管理方案,提出优质小麦高产、品质稳定的技术措施。总结、完善不同专用优质小麦品种的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尽快形成新品种的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为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奠定基础。第二,选定品种的同时,选择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如适宜的播种期、播种量、施肥量、施肥时期等,做到良种良法配套,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第三,将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纳入到品质育种过程中,把栽培技术作为协调产值关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优质品系参加区试和生产示范的同时,提供出该品系的最佳管理方案,努力做到良种良法同步推广。
3.6建立优质麦生产基地
第一,在总结发挥商品粮基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稳定完善良种繁育和农技推广体系,提高保优栽培技术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建成高标准的优质专用商品小麦生产基地,提高优质专用商品小麦的生产能力,稳定商品小麦质量。第二,以开发现有成熟的优质麦品种为主,建立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及商品粮基地,适应社会化大市场需求。在此过程中,要发挥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的技术优势,并组织好各种力量,有效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7积极探索优质小麦产业化的新路子
实行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按照国际惯例,制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在税收、贷款和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优惠,提高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区专用小麦的积极性和能力。
优质小麦产业化经营需要多部门、多环节的配合,需要农业部门与粮食和食品加工企业结合起来。为了加速优质小麦推广和产业化进程,需要建立科工农贸一体化体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发机制改革,依托科研单位,建立以面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多种生产经营开发模式,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以“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中介公司+生产基地”为优质小麦开发模式,这两种模式如能相互协调,将对优质小麦的产业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论
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国的小麦品质育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小麦品质育种事业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已培育出了中优9507、豫麦34、藁城8901等优质品种,并先后在生产上推广,在农民增收、减少优质麦进口、节约外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当前的迫切任务是:第一,尽快建立小麦优质品种培育的网络;第二,尽快建立小麦栽培科学管理及推广的网络;第三,尽快建立“小麦生产基地+农户+企业”模式,使广大农民真正实现定单农业的网络;第四,尽快建立小麦质量管理和检测的网络。第五,尽快建立全国范围和国际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
5参考文献
[1] 刘广田,李保云.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目标和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中经BP社.中国小麦进口形势分析简报[EB].(2006-03-31).http:∥bp.icxo.com/htmlnews/206/03/31.
[3] 姚金保.中国小麦品质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良策略[J].南京农专学报,2000,16(2):7-10.
[4] 万行工作网.新世纪初我国的小麦及其发展对策[EB/OL].[2006-12-21].http:∥www.114job.com.cn/wht-news/files/agriculture/dynamic-news/2006/12/21/2006/22/175833.htm.
[5] 高翔.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与发展策略[J].麦类作物学报,2001,31(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