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黑水国
2009-06-17徐永清
徐永清
在甘肃张掖城西15公里处,有一片沉寂的沙漠。沙漠中有一座颓圯的城堡,传说是张掖的故城,又说是张骞出使西域的驿站,说的最多的是北方游牧部落大月氏的国都,其地因处在黑水河畔,故称为黑水国。1000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沙,乘着浓浓的夜色,铺天盖地,把一群尚在编织生活渴望的生命埋葬。
关于黑水国的始末,史书没有记载,方志亦语焉不详,这就给它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驱使下,一个清晨,我踏上了这片沉寂的土地。是日的气温虽达-10℃,空旷寂寥的沙漠却没有一丝风,红艳艳的太阳高高地挂在蓝天上,辐射着洋洋的暖意。眼中的沙漠像是刚刚犁过的田野,横陈的尽是道道极富韵律的沙浪,沙漠中不时有山样的沙丘高傲地隆起。人走在沙漠上,鞋与沙不时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一个活脱脱的生命对一段凝固历史的造访。
中午时分,既饥又渴,一身疲惫。极目远望,一座城堡隐隐地出现在天边。难道这就是此行的寻觅与目标?起伏的心胸交织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惊悸与兴奋。一时间,索性脱去厚厚的冬装,三步并作两步,急急跑去。
近前一看,空空的一座城堡,只剩下四周参差不齐、几如齿状的城墙。整个城堡呈长方形,墙体用黄土夯筑,高且厚。想当年,它是何等的高大凛然,雄踞边关。那墙虽经风沙千年的肆意摧残,仍然孤傲冷峻,挺直不屈。这种不甘奴役、不甘屈从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在城堡东西正中央设有城门,门外筑有瓮城,门宽7米,可供人流、车马自由进出。城堡的四角曾筑有土台,东南角至今尚存高大残缺的角楼,这是为军事瞭望而设置的。这个占地仅6万平方米的小城,曾浓缩了多少喧嚣与梦想,浓缩了多少不屈与抗争。它让人想起丁冬的驼铃、疲惫的商旅,想起苍凉的月色、悠悠的羌管,想起惨烈的厮杀、惊天的呐喊。如今,这里一切都归于沉寂。
走进城中,街衢巷道、屋舍布局依稀可见。地面上满是狼藉的陶瓷碎片,这些碎片无非是坛罐、瓮盆、碗碟之类生活用品的残骸。从它们朴实明朗、简洁厚重的纹路来看,大致可以推断为汉朝的遗物。随意捡起两块碎片轻轻地敲打,那清脆的声响在耳边久久回响,仿佛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诉说一群不死的生灵对生活的热情与渴望。
城的中央有个长方形的地坑,六七米之深。从上大下小的梯样状来看,是专业考古队发掘留下的痕迹。从地坑泥土的断层来看,每隔米许,便夹杂着尺厚的卵石,并极有规律地向地球深处延伸。依此断言,千万年前,这里曾是海的故乡,波涛汹涌,汪洋一片。断层的石块,大者如拳,小者如丸,雨花石样艳丽可爱,只是稍稍粗糙,未及对其精心研磨的海浪,给今天留下了一个遗憾。
独自登上城楼,四望悄然,黄沙连天。我平生还是第一次正视沙漠,第一次感受到它的肆虐与无情,心灵为之震撼,神情为之感伤。
在这荒迹的沙漠里,惟一可见的生命是连网成片的红柳,这让我沉重忧虑的心情为之振奋。在这寒冷的冬季,它们默然无语,裸露着铁骨样的枝条。这是人类向沙漠进军、驾驭野性沙漠的杰作。这片片红柳充满了渴望,根须在深深的沙中紧紧相连。它们正孕育着一片绿色,孕育着一派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