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教育之我见
2009-06-17陈菲菲
中图分类号: G658.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182-01
所谓“后进生”,是指在班级中思想、学习等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在育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脱离“后进”。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和见解,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1 要博学多才,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充足的“源头活水”,最好能够做到“四结合,一把握”,即专博结合、文理结合、中外结合、古今结合,把握当代学生的心态。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大知识视野,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较短时间里,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采取恰当的措施,尽快使课堂朝着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才能使学生从心理上、 思想上彻底改变对你的看法;才能使他们觉得你值得信赖,值得尊敬,才能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 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条件越来越优越,父母顾不上管教的孩子越来越多,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任性的越来越多,教师与学生已绝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如果教师不转变自己的观念,不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体: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该是严父,及时纠正,决不迁就;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应该是慈母,耐心帮助,加以解决;学生有进步时,教师应该医生,及时“对症下药”,开出一副副鼓励与告诫的药方;学生高兴或痛苦时,教师应该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还要树立“为了一切孩子”的观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提高,做到“三管齐下”即“培优、补差、抓特长”,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成材”。
3 倾注爱心唤回其自尊和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顽强地用功的最大动力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唤回自尊心,培养自信心,这是转化工作的关键。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在生活、学习各方面关心、体贴、爱护他们,拉近距离,培养感情,以真诚和信任动其心,来唤回其自尊和自信。笔者总是用心和学生交流,课下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也很喜欢上笔者的课,也许是觉得这个老师很可亲的缘故吧,而笔者也觉得给他们上课有无尽的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记得笔者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班里有一个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反应迟钝,成绩总是倒数,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对他都不报什么希望,说什么他上学就是为了拢个子的。那年,笔者教他们班的生物课,平时测验时,总是给他少布置点,只要完成任务就表扬他,鼓励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做的更好”,有一次,笔者给他提问,读错了一个字他都听出来了,更出人意料的是期末考试中,只有生物他考了83分,其它各科均不超过20分。
4 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
无论什么人都愿意让别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后进生更是如此,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而且不能要求过高,一点进步,一件好事,一次克制不良习惯的表现,一次较好的作业……都是“星星之火”,要及时给予肯定,有分析地加以引导,这些闪光点就会逐步扩大,进而引起质的变化。工作第二年,笔者当班主任,班有个男生,是从外校转来的,听他爸爸说已经转三所学校了,观察一段时间笔者发现这个学生平时纪律性极差,成绩也不好,但头脑聪明,好表现自己,每次上课都摇头晃脑,爱出风头,惹的老师同学都讨厌。有一次,笔者找他谈心,问他最近表现的怎么样,他坦诚地说:“陈老师,以前在别的学校上课时间我说出去就出去,捣乱的老师连课都上不成,我现在比以前强多了,改好也要有个过程嘛。”笔者当时笑着说:“你说的虽有道理,但老师希望这个过程不能太长。”他点头答应了。后来学校组织演讲比赛,笔者就抓住他好表现,普通话讲的好的特点,让他参加比赛,果然他表现出色,得了二等奖,笔者在班会上表扬了他,并单独与其座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引导其努力学习,没想到这竟然成了他的转折点,期末考试他取得全班第六名的好成绩。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成为有用之才,将来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陈菲菲,本科,中学语文二级教师,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教师进修学校老师。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的其它文章
- A Tentative Study of Pynchon and His Works
- Yan Fu’s Thoughts of Translation
- The Study of Three-paragraph Argumentative Writings under Scaffolding Theory
-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Poem-The Moose
- Discourse Power and Translator’s Style
- On Natural Speech’s Role in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