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宝宝的数学感应能力
2009-06-17鲜艳
鲜 艳
中图分类号: G61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179-01
就像人们对于美学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每个人对于数和数学也有一定的“数感”。
“我们回家可以坐13,15,23路车”,“8点35了该起床了”
这种把实际生活与数联系起来的现象,正是运用数感的具体体现。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能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映。
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是父母应当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数感,让他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因为,作为一种心智技能,数感能够使孩子的思维更加敏捷,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为将来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成功创造必要条件。
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3-4岁是培养数感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只要采用适宜的家庭数学教育,孩子的数感将会大大增强。那么,聪明的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做呢?
1 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
尽量从具体事物出发,鼓励孩子运用各种感官来增强数感。
例如:在学习数量感时,让孩子猜一猜家里正在开花的植物上有多少朵花呢?然后来摸一摸花朵,嗅一嗅花香,最后再一起来把花朵数几遍。从上往下数,从下往上数等各种不同数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样调动了孩子的各种感官,在“猜想——求证”的科学探索过程,诱发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训练了他的观察和推测能力。
2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一本正经地坐下学,数字很容易变得面目可憎。聪明的办法是“玩”中学,这是帮孩子学习最有效的方法。
例1:周末出去玩时,爸爸妈妈和孩子来比赛,看谁能更快更好地找出周围有数字的东西,比如门牌号码、电梯里的楼层号,商品上的标价牌等。让孩子猜一猜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例2:“饭厅服务员”:爸爸妈妈扮顾客,请“小服务员”为自己拿来2只饭碗、2双筷子、5瓶饮料、3碗小菜等等。
3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爸爸妈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独特的数感。
例如:在家里的楼梯或客厅画一条特殊的由一系列整数组成的“线”。
当孩子走在这些线上的时候,他会在心里默念这些数字,对数量之间的关系、数字的规律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
4 让孩子在尝试中学习
在对孩子进行数感教育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要始终抱有“无错误”或者是“少错误”的要求,要知道“尝试错误”正是孩子最好的学习途径。
例如:让孩子找出家里不同形状的水杯,问他哪种水杯装最多水。孩子答错时,千万不要指责,而要鼓励他亲自试验来验证不同结果。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数感,还训练了他的“求证”的逻辑思考技能。
5 和孩子一起学习
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于数学的情感和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孩子对于数学的认识。因此,爸爸妈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爱好数学,并和孩子一起学习。
例1:全家人一起记“数学日记”,即将每天有意思的数字记录下来,如今天晚上吃了虾,妈妈一共买了两斤虾,一共是1000克,每斤虾20元,一共就是40元。
例2:收看世界杯足球赛,把中国队每场比赛的得分和进球数记录下来,绘制成曲线图,全家人还可以一起预测球队下一场比赛的胜负呢!
6 推荐几个小游戏
6.1小小采购员
选购服装时,引导孩子注意服饰的标牌:字母S代表小号、M代表中号、L代表大号;84/160分别代表胸围和身高;“棉:90%”表示这件衣服含有90%的棉等等;在超市买食品时,请孩子担当质量检测员,专门查看食品的保质期过了没有。
6.2“十点半”
扑克游戏“十点半”相信大家都会玩:每人发了第一张牌看过后,将牌面朝下放在桌上,然后决定自己还要不要牌,再要的牌牌面朝上放,所有人要牌结束后,看自己的牌点数之和,等于或接近“十点半”(JQK算半点)的为胜,超过十点半的为“爆牌”。爸爸妈妈可以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这个游戏,并规定奖罚办法。这样既可以使孩子提高对数字和数字运算的兴趣,还能使他们在短短的时间里面学会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哦。
6.3“猜大小”
先选出一个裁判,剩下的两人一人为“红队”,一人为“蓝队”。裁判手里有从1到10的十张扑克,每次拿出一张“神秘扑克”(不能让队员看见扑克的数字)。队员开始猜“神秘扑克”到底是几,每次报出答案以后,裁判要说出队员猜测的答案是比“神秘扑克”的数字大还是小。两名队员谁先猜到扑克的正确数字,就可以赢得这张“神秘扑克”,最后看谁赢得的扑克多。这个小游戏有助于让孩子明白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6.4“特殊日子”
庆祝一些特殊日子,比如家里某个人的生日,“劳动节”、“儿童节”、“母亲节”等等的时候,不妨特别强调一下是几月几日,如“宝宝的生日是3月24日”、“儿童节是6月1日”、“母亲节是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这样孩子就会有意无意地记下很多日期,增强了对于“时间数”的感觉。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的其它文章
- A Tentative Study of Pynchon and His Works
- Yan Fu’s Thoughts of Translation
- The Study of Three-paragraph Argumentative Writings under Scaffolding Theory
-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Poem-The Moose
- Discourse Power and Translator’s Style
- On Natural Speech’s Role in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