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评改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2009-06-17李娟
李 娟
摘要: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而且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纽带。所以,作为教师,应把作文评改看作为学生学习写作、提高思想的良师益友,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评改交流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160-01
1 引言
随着语文教学及评价方式的改革,作文能力的考核占据了小学语文中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问题。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教、难改;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困扰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经过长期的探索,笔者认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2 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平台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写作,对于写作的素材缺乏积累,对于写作的基本方法缺乏认识,经常会出现 “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虽然已经在大体意识上知道了该如何写,但当涉及到具体的内容时却把握不起来,没有具体的内容,虽然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青松的作文,在写作之前笔者便布置学生认真观察马路上的松树,为写作作好准备。然而,在作文草稿交上来之后,笔者发现很多同学的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如写青松的同学只知道“青松四季常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青松像一位战士,在时刻保卫着祖国的边疆”等,简短的几句话之后就再没有具体的内容了。他的同桌在互批中写到:“观察的很仔细,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只是内容太少,不够具体”。从学生的作文以及同桌的批改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此类作文写作认识有误差,表面上看,其中写到了青松的特点,有引用、有比喻就一定是经过仔细观察的一篇好作文了,其实并非如此,从作文上看,他也进行了一定的观察,而且看了有关的作文,但观察的并不仔细,或者说还不知道该如何仔细地观察。而作文起步时,观察是最为重要的。于是笔者在他的作文后面的批语中写道:“你进行了认真的观察,而且还展开了合理的想象,非常好,但是你除了从整体上观察青松外,你仔细去观察它的枝、它的叶、它的干了吗?如果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它的枝、叶和干,那么你的这篇文章就更美了。”如此以来,既纠正了学生在写作与批改中的失误,指导了写作方法,而又不打击他们写作的积极性,真是一举数得的好办法。
3 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平台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由于年龄与知识的限制,对周围的很多现象认识的还不够深刻,经常出现思想上的困惑。有时遇到困难不知该如何解决;有时有了苦恼不知该向谁诉说;有时犯了错误却一点不知;有时自以为自己长大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了,但实际上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却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些现象在作文中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一位同学在写“我的同桌”时写到:“我很讨厌我的同桌,她老是自以为是,在班中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真的另人讨厌,我恨她。”刚看到前几页,并没有引起笔者重视,笔者想可能是两人之间有一点矛盾吧,可当笔者看到“恨”字的时候,笔者知道事情不会是那么简单了,因为她所写的那位同桌其实是我班的班长,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们两人同时参加了学校的体操训练队,而且成绩都相当优秀。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她用到了这样的字眼,真是太极端了。为了解真相笔者暗中向几位同学作了调查。原来这位同学在以前一直是一位活泼、开朗,成绩优秀的同学,可是在三年级的时候她的父亲因车祸而突然去世,这给她们全家以沉重的打击,对她更是如此,从此她变的沉默了,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笔者明白了,这是心理的嫉妒惹的祸。于是在她的批语中我写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和。很多事都是我们不愿意见到但又无法回避的,我们要学会勇敢地去面对。我知道你很勇敢,也很坚强,你的跳体操就向大家证实了这一点。你的身边还有许多关心爱护你的人,只是你没有感受到,用你自己的真心去感受别人的真心,我相信处在班级这样一个大家庭中,你会感受到真正的温暖和爱。相信不久以后我又可以看见一个活泼、开朗而又快乐的女孩。”那次作文之后,笔者曾作过追踪调查,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逐渐改变,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去思想上的重负,心理重新回到健康的轨道,笔者很感欣慰。如此以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子玲.浅谈小学作文的学法指导[J].作文指导网,2007(3).
[3]陈毛美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4]刘济远.新课程实施与小学作文导写规律的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9).
[5]王立根主编.作文智慧[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9).
[6]叶圣陶作文论(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李娟(1977—),女,江西石城人,石城二小教师,小学高级,大专,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的其它文章
- A Tentative Study of Pynchon and His Works
- Yan Fu’s Thoughts of Translation
- The Study of Three-paragraph Argumentative Writings under Scaffolding Theory
-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Poem-The Moose
- Discourse Power and Translator’s Style
- On Natural Speech’s Role in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