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年我国区域发展大事综述

2009-06-16杨荫凯

中国经贸导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大事记区域经济

杨荫凯

200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在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方面仍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的各项工作。

大事记之一: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任务。

2008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党内全面展开。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伊始,统筹区域发展就是其一项重点内容。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被赋予了新的职能。2008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署名文章,他强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长期花大力气解决的重大问题,事关大局。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必须关心这个大局,维护这个大局”,明确阐述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实现科学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大意义。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9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时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其中明确提出要“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这一具体任务,进一步阐明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大事记之二:改革开放30年纪念之年,地区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2008年是波澜壮阔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庆典之年。业内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对区域发展战略实施30年的经验做了全面总结,普遍认为有四条宝贵经验,一是区域发展战略必须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体要求相适应;二是区域发展政策必须符合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各地区发展实际;三是区域发展规划必须注重梳理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空间开发理念;四是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有利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导作用。对区域发展经验的全面总结,对确定我国区域发展的未来战略走向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大事记之三: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全面超过东部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区域差距缩小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稳步实施,地区间发展速度的既有格局发生了积极变化。2007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被东北地区超过而居于第二位。2008年上半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GDP分别同比增长了12.3%、13.32%、12.43%和13.96%,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预计2008年全面四大板块的发展速度亦将维持上述格局,这标志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长期快于中西部地区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反映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积极变化,促进区域协调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事记之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稳步发展,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绩和经验。

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自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或同意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成都市、深圳经济特区开展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2008年,各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在改革试验工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上海浦东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天津滨海新区启动了金融、土地管理、涉外经济体制等领域较为成熟的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改革试点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抓紧完善。深圳经济特区在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体制、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社会管理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等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创造了特区的新优势。随着各个试点(试验)区各项改革的积极推进,积累了一系列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为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事记之五: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如火如荼,对推动重点区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8年,我国区域规划的范围进一步拓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程序进一步规范,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中的一个突出亮点。一年来,按照中央指示,国家发展改革委除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两个区域规划试点工作外,还启动开展了促进中部崛起地区、成渝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经济带、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图们江合作开发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区域规划,国务院审议通过并批复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区域规划对引导和指导经济圈、经济带和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重点核心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日益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真正成为了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大事记之六:区域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特殊类型地区区域政策研究制定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8年,根据中央指示,有关部门加大了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力度,一系列地区得到了更为明确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中部六省实施比照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具体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加之前两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新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政策性文件,我国基本形成了涵盖区域发展战略区、省区、特殊类型区等在内的区域政策体系。从特殊类型区而言,重点涉及两类:一是有利于培育经济增长极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二是有利于破解特殊困难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区域,比如西藏、新疆、宁夏、青海藏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等。上述两类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中具有独特性、重要性,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特殊的区域政策促进其开发开放,体现了区域开发“抓两头、促中间”和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

大事记之七:区域合作广度深度进一步增强,区域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2008年,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区域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机制进一步完善。从合作领域来看,区域合作逐步从招商、引资、贸易的自我受益型,开始向环境、社会、科技等高层次双受益多受益的领域转变。从合作机制来看,区域合作组织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出更大作用。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环渤海地区经济市长联席会、京津冀发展改革委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武汉经济协作区、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等积极开展有关工作,新疆自治区的乌昌、河南省的郑汴、广东省的广佛、辽宁省的沈抚、吉林省的延龙图等城市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区域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口支援继续展现强大生命力,特别是在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区际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势头良好,有关省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国际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机制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贸易便利化等领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国家利益进一步体现。

大事记之八: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东北振兴办撤销,区域管理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2008年,根据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撤销,其相关职责划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负有区域发展的重要职责,承担组织拟订区域协调发展及西部地区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研究提出城镇化

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负责地区经济协作的统筹协调等职能。

大事记之九:特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

2008年是我国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范围之广、受灾人群之众、受灾程度之深皆历史罕见。受灾情影响或突发性事件影响,相关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破坏。2008年也是我国宏观调控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调控首要任务由年初的“防经济过热,防明显通胀”,调整为年中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三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冲击不断加重,中央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连续出台了扶持农业生产和外贸出口、加强对中小企业支持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之后,又果断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采取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由于经济外向度高,东部地区首当其冲地遭受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半年出现了经济减速、企业经营困难、外贸出口增速回落等问题。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体量小、产业结构粗放、产品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低,消化吸收返乡农民工的能力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回旋余地也小,金融危机的影响亦不断加剧。

大事记之十:区域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以人为本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则。

与以往相比,区域发展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经济增长,而进一步拓展到改善民生和生态保护等领域。2008年,为了均衡地方财力和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进一步扩大。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重点领域,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事业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0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比上年增加621元,是历史上增加最多的一年,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0%,实现连续5年增幅超过6%,城乡统筹发展出现良好局面。2008年,各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普遍加大了对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的力度,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流域治理取得新的进展,太湖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年初确定的确保不出现大面积水质黑臭和不发生严重饮用水危机的目标基本实现。在落实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进一步组织编制了巢湖、滇池、大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流域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地展开。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

猜你喜欢

大事记区域经济
大事记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擦桌子
新中国70年大事记
改革开放大事记
区域发展篇
2014大事记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