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气论思潮:对北宋以来气学思想的大规模复兴
2009-06-16乔娟
乔 娟
[摘 要]以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为代表的明代中期气论学者,在当时“反程朱”的思想背景下,重扬北宋张载以来被一时沉寂的气学思想,力图恢复正统的儒家精神,完成了道学内部的自我批判。
[关键词]气论思潮 罗钦顺 王廷相 吴廷翰
作者简介:乔娟(1978-),女,宁夏银川人,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这一概念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从那时起,大部分哲学家在阐明自己的体系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气”,“气”范畴因此也经过了长期的演变。从先秦的管子、孟子、荀子等的论述,经过汉代董仲舒、王充等发挥,到北宋张载那里,“气”范畴及其演绎已获得了比较完备的形态。明代中叶,曹端、薛瑄等以“理驭气”和日光飞鸟之喻阐明理气关系,后来又有何瑭以阴阳有无论形神可合可分,都明显带有理气二元倾向。而心学的兴起,在本体论上又强调“心即理”。这样,在明代中叶,主张气本论的哲学家,要确立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就必须展开两条路线的批判,既要反对理气分离、以“理”为本,又反对以心理合一、以“心”为本。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三人生活年代相近,他们看到了当时以“理”、“心”为本思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都转而以“气”作为世界的本体。罗钦顺提出“理气一物”,王廷相提出“气为万物之宗枢”,吴廷翰提出气是“天地万物之祖”,在明代中期气论哲学中,这些提法以其明确性而最具典型意义,它充分说明以“气”为世界之本不是某个哲学家一时的看法,而是多个哲学家长久的共同看法,代表着一种思潮的兴起。
一、就思想渊源而论,明代中期气论思潮是对北宋以来气学思想的一种大规模的复兴
古代哲学发展到宋代,主要代表有两派,一是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一是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二程学说后经朱熹发扬成为庞大的理一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而后源远流长,一直到清代都占据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张载之后,其弟子吕大临投附洛学,使得张的学说一时沉没,到唐代柳宗元、刘禹锡气论哲学也几乎中断。张载哲学中“气”的思想被理学家更多地用来作为论证他们“理”的绝对性与客观世界的一种媒介物质了,他们更多地接受了张载由“气”的转化演变的人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区分的理论,他们并不是在本体意义上接受张载“气”的学说,只是在他们“理”的本体基础上对“气”加以借用和发挥。理学占据官方统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气论思想的发展。因此真正继承张载并发挥他的气论学说不是他的弟子而是到明代中期王廷相等人对气学的发扬。
王廷相作《横渠理气辨》认为“阐造化之秘,明人性之源,开示后学之功大矣。”他是直承张载,以气一元论为基本立场反对当时道学内部的其他思潮,力图崇扬儒学。“道学虽明于宋儒,而孔子高明广大之度反以之晦,过化存神之妙无由而传,乃世道幸中之不幸也,”(1)他认为只有批判道学中的异端邪说才能恢复孔门的正宗儒学。他说:“愚谓学孔子者当推明其道,以息邪说,庶天下后世崇正论,行正道,而不致陷于异端可也。”(2)他既反对理学家偏离孔门儒学而陷于异端,又反对不管实际死守儒学的现成理论。
二、气学思想在自身发展中面临的理论困境促使明代中期气论思想家复兴以张载为代表的北宋气学思想
张载弟子能够转向二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因为“关学”和“洛学”一定程度上有共同点。“正因为关学与洛学有相同点,而使关学显赫过一时,互争雄长,并成为元、明、清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亦正因为关学与洛学有相异处,而使关学光辉于后代。”(3)张载思想体系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理论上的矛盾:如他一方面提出“太虚即气”,气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另一方面又肯定“心”、“性”是“万物之一源”,一方面提倡“一物两体”、“动非自外”的事物自己运动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承认“神鼓万物”而动。张载哲学体系中这些矛盾的存在,对他的后继者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南宋思想家的哲学体系中,基本上都容纳了气化论的内容,他们都以气为构成万物的材料,但由于对宇宙的看法根本不同,他们对气与理、性、心等概念的关系认识也就各异,于是形成性本、心本、理本等不同的主张。胡宏、张栻、吕祖谦、朱熹等人是持这些主张的典型代表,他们分别以气从属于性、心、理。朱熹则重在架构理气关系框架,认为理气不离,但理本气末,气以理为存在的根据,是对二程理本气化论的发展。
经南宋的发展,元明时代的哲学家之论气,就各有侧重。许衡提出气为阴阳的思想,认为气的阴阳、清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吴澄认为气不停地旋转运动,理是气的主宰,但理气不分,表现出否定程朱“理先气后”、“理本气末”的倾向。明代湛若水受心学的影响,同时吸收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既讲“宇宙间一气而已”,又讲“宇宙之内一心耳”。王守仁承认自然的天地之气、阴阳之气的存在,并认为人的心性禀气而成,然而他重点放在以心之良知论气,提出良知流行谓之气的思想,从主体方面深化了对气的认识。
从宋到元、明,张载的气学思想并没有被很完整地继承和发展,只是被后人部分地加以利用和发展,从而为他们自己的学说体系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到明代中期,以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等人为代表重新向张载复归,试图清除利用和歪曲气论思想的种种弊端,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气论哲学思想。首先是罗钦顺在思想上脱离理学,强调理为“气之理”,接着王廷相更为完整地论述了他的气论思想。“王廷相气论哲学是由张载‘太虚即气到王夫之‘气为絪緼之本体过渡的中间环节,在气论哲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4)对王廷相思想有很大继承的吴廷翰,则提出了气为天地万物之祖的思想,认为一阴一阳之谓气,阴阳、虚实、聚散是气的异名,气是宇宙万物和人的思想精神统一的物质本体,理是气之理,人心、道心皆生于气。可见,他们在本体论上都以“气”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认为在“气”之上没有所谓“道”、“理”等本体,从而从根本上划清了同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界限。
综上所述,明代中期气论思潮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在当时“反程朱”的思想背景下,气论家重扬北宋张载以来被一时沉寂的气学思想,以图通过一种复兴张载气学来消解道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危机与矛盾。他们以气学为武器,对道学内部的理学、心学以及佛老等思想展开了批判,力图恢复正统的儒家精神,完成了道学内部的自我批判。这一自我批判,是后来王夫之总结和终结道学的必要的思想过渡,对明代后期以来的中国哲学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注释
[1]王廷相:《雅述》上
[2]王廷相:《慎言·君子篇》
[3]姜国柱:《张载的哲学思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94页
[4]张立文主编:《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