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及发展思考

2009-06-16陈根宝

消费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企业化社会化市场化

陈根宝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的回顾,将改革分为快速推进、规范管理、深化改革三个阶段,阐述了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当前后勤改革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后勤改革 社会化 市场化 企业化

1999年11月,国务院、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标志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质性启动。10年的社会化改革过程中,高校后勤突破了瓶颈制约,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初步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拓展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空间。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三个阶段

(一)改革快速推进阶段(1999年-2002年)

1999 年至2002年,国务院在上海、武汉、西安、北京召开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浪潮。在这一阶段,大多数高校实现了后勤系统从学校的整体剥离,组建后勤服务公司,并形成了以契约关系为主的甲、乙方管理模式。部分社会企业响应国家号召,组建企业进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一方面有效缓解了高校自身对于后勤投入方面的经费不足,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该阶段改革的重点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实行全员聘任;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适应企业化管理的激励机制;三是改革经营管理模式,转换经营机制,激发后勤活力。

(二)规范内部管理阶段(2003年-2005年)

经历了前四年疾风骤雨式的改革之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深层次的发展阶段,各种矛盾开始显现,速度减缓,难度加大。政府作为改革主导者的角色日益显得淡化,对整个后勤改革的走向也缺少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改革一度陷入迷茫彷徨局面。由于国家在后勤改革初期所提出的给与高校后勤企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的转变,尤其是在住宿费标准、食堂菜肴价格等方面限价政策的出台,给高校后勤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不少社会企业也纷纷推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在此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后勤实体均转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入手,着力于提升后勤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后勤服务品牌,提高师生对于后勤服务的满意率。

(三)深化后勤改革阶段(2006年-至今)

2005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该讲话精神再一次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指明了政府、市场、学校、行业组织及后勤实体在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得一度低迷的改革局面有所缓解。高校后勤实体继续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不断探索适合社会化改革目标的发展道路,努力将企业做精做强以迎接市场的考验。当然,对于制约改革深入化进展的障碍性因素仍未得以破除,市场物价的大幅度上涨成为后勤实体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突破了制约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瓶颈制约,为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最坚强有力的基础性保障。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勤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实际上就是高校规模迅速扩张的进程,不少学校在短短几年之间从原先的几千人的规模一下子发展到几万人的规模,对后勤保障的要求可想而知。社会化改革则使得后勤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现代化设施设别的投入使用,极大提高了后勤的劳动生产率,使得后勤最终满足并适应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

(二)后勤自主经营能力较大提高。后勤从学校的剥离之后,基本以企业化或者模拟企业化的方式运作,这使得后勤拥有了较多的自主权,并迅速成长为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激发了后勤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后勤内部通过充分利用目标利润管理、项目制管理、差额拨款等经济杠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后勤行业标准化建设初显成效。行业标准化建设是推进行业建设、提升行业形象的一把利器。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得多校区办学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由此导致高校后勤必然面临多校区服务的格局。无论出于提高内部管理效能的角度考虑,还是处于统一服务行为、服务标准、服务形象的角度考虑,行业标准化建设是必然途径。对此,大多数高校后勤实体通过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5S”现场管理体系及构建企业内部行业标准化建设体系,诸如建立企业理念、视觉、行为识别系统等,有效推进了高校后勤服务行业的标准化建设进程,后勤服务的品牌形象开始深入人心。

(四)后勤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后勤通过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有力推进了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化的运作方式,使得后勤在人才引进方面的自主性增强,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引进成为可能,使得后勤的员工队伍结构更趋完善。同时,随着学校、师生对于后勤保障要求的提高以及后勤实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员工培训就成为企业的常规性行为,培训内容涉及管理能力、团队意识、服务意识、服务技巧等各个方面,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质的转变。

三、对后勤10年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纵观后勤1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果,可发现其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是紧密相关的。然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论不系统、改革不彻底的先天性不足,使得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着不少缺陷,主要表现如下:

(一)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问题

如何使服务价格体现价值,随着价值的波动而波动,一直都是困扰高校后勤企业的大难题。价格问题事关学生切身利益,一旦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对于高校后勤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给予了过多的行政干预,后勤作为经营性企业承担了太多的公益性职责,从而导致市场法则在高校后勤行业中的表现是扭曲的。也就是说,后勤在购买服务所需的“原材料”的时候,是完全依据市场法则操作的,但是在将“原材料”经过加工售卖给师生的时候,却无法实现随行就市,价格基本恒定而难以动摇。

简单而言,解决该问题无非两条途径:一是将市场法则完全应用于高校后勤,使服务的价格能够体现价值,实行真正的企业化运作,通过经营所得利润来维持企业的运作。学校可以通过盈亏平衡点的测算给后勤设置一个目标利润范畴,或者纯粹通过满意度指标对后勤进行监管,以确保后勤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当然,这里还需要做的就是要对师生的消费心理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接受市场观念。二是要求后勤维持现有价格运行机制,同时明确政府和学校是“公益性”买单主体,以确保后勤能够维持正常运作。

(二)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观点就是“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当前高校后勤企业,无论是否已经实现注册,其与学校之间的产权界限非常模糊,是不清晰的。另外,从后勤实体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政府和学校经常会用行政手段干预后勤;从内部环境看,也存在因身份类别不同导致的同工不同酬、激励机制相对缺乏、劳动生产率相对不高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如要从根本上消除阻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障碍,首先就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股份制方式成立有限责任公司。但是从当前的大环境来看,后勤改革处于徘徊迷茫阶段,国家很多的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人事劳动政策、土地政策等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继续推进是不利的,后勤的成本呈逐渐上涨趋势。所以目前后勤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有两个方面可以作些努力:①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科学化管理;②在部分纯粹经营性行业尝试推行股份制改革,以激发活力,增强动力,促进发展。

(三)后勤集团负责人评价机制问题

大多数高校后勤企业负责人均由学校聘任和任命,一般都纳入学校的中层干部管理序列,学校拥有对于后勤企业及负责人的考核、评价、任免权。这里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讲,后勤企业负责人与学校其他机关、学院负责人同属于学校中层干部,在薪酬分配方面应该保持基本一致;但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后勤作为按照企业化或者模拟化企业方式运作的实体,其负责人的评价及薪酬分配应该参照企业的运作模式,即更多地要与经营情况挂钩。后勤企业负责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学校其他行政干部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能够形成一套企业化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促进后勤的发展会更加有利。

(四)逐步开放市场以引入竞争机制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后勤服务市场基本是由校内后勤服务实体负责经营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有利于校内市场的稳定,也有利于统一服务价格、服务标准。但是,这样也容易导致后勤实体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及改革动力的相对缺乏,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垄断性经营也容易造成消费者对于服务和价格因缺少比较而产生的不理解。所以,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应该可以尝试引入竞争机制,对于一些后勤实体自身并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以对外承包、托管经营的方式开放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后勤实体与外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共赢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市场氛围,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反过来对于促进市场法则在高校后勤行业的完全应用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本睿等。现代大学后勤管理[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6

[2]刘建超,王满良,谢淑琴。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现代企业,2005(10):66-67

[3]郎付山。浅析高校后勤系统价格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29-131

猜你喜欢

企业化社会化市场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国企党建如何防止“空泛化”——陕煤党建工作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及其仿企业化路径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