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金融体系风险加剧
2009-06-16
近期,东欧金融动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与国际金融体系关联有限的东欧国家目前普遍遭遇经济增长骤降、资金大量外流、外债比率居高不下、汇率波动剧烈、失业率大增的严峻挑战。有经济学家担心,东欧各国恐将遭遇1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甚至有可能成为第二波金融危机的策源地。但总体来看,东欧目前的困局是地区性的,如果应对得当,可以阻止危机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
一、东欧地区金融和经济形势严峻
2月17日全球著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东欧金融体系风险正在加剧,并可能向西欧扩散,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等此前在金融危机中表现不错的东欧经济体都已经陷入了长期深度的经济衰退。
由于外资抽逃和经济前景堪忧,东欧国家主要货币纷纷大幅贬值。自去年8月以来,包括俄罗斯、匈牙利、波兰、捷克等众多东欧国家的货币跌幅都已经超过30%。2009年至今,东欧货币加速贬值,短短两个多月的“缩水”幅度几乎可与去年下半年匹敌。
东欧国家的外债比率也比较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截至2008年底,东欧国家的外债总额已超过1.54万亿美元,其中很多是短期债券,今年东欧银行面临4000亿美元还款或再融资压力,相当于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3。波兰和捷克的外债水平已达本国GDP的100%,匈牙利的外债水平则增至GDP的2倍多。
二、东欧危机爆发有其必然性
东欧地区深陷危机中与其发展过度依赖外资和出口以及背负过高外债不无关系。
欧盟东扩之初,东欧国家一度步入经济快车道,西欧银行等投资者纷至沓来,掀起了一股东欧“淘金潮”。通过入股当地银行和向当地企业或个人提供外币贷款,西欧银行积极拓展东欧业务,这同时也成就了东欧经济的飞速增长。2007年,东欧地区甚至取代亚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新兴市场,当年全球投资于新兴市场的7800亿美元中有3650亿美元流向了东欧,其中大部分购买了银行债券等金融产品。但金融危机袭来后,西欧国家纷纷将对东欧地区的投资撤回,导致东欧外资抽逃现象严重,西欧流入东欧的资金从2007年的4010亿美元大幅减少到2008年的670亿美元,从而引发了东欧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
除了严重依赖外资,过度依靠出口也成为东欧经济的软肋。由于外部需求,尤其是来自西欧的需求急剧萎缩,支撑东欧经济增长的出口受到沉重打击。
东欧国家积累的高额外债更为眼下的危机埋下了祸根。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时,东欧国家大多实行着高利率,本国企业和个人因而选择利率更优惠的欧元和瑞士法郎等外币贷款,形成了大量外债。其中,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外币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80%,保加利亚、立陶宛、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超过50%,情况最好的波兰和斯洛文尼亚也已经超过20%。
外汇储备不多但经常项目赤字规模庞大是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另一隐患。据统计,东欧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从2000年的2%升至2008年的10%附近,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赤字都达到两位数,其中保加利亚甚至超过了20%。
三、东欧危机可能“拖累”其他经济体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东欧国家的最大债主是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法国、比利时和瑞典,6国拥有东欧债权的84%。其中,奥地利一国就占据近1/5,超过3000亿美元的债权,相当于其全国GDP的68%。同时,除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外资银行股权占全部银行股权的40%以下外,其余东欧国家外资银行股权占比均超过了70%,而斯洛文尼亚和爱沙尼亚几乎完全被外资银行控制。因此东欧国家一旦发生大量债务违约,则西欧银行将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有经济学家因而担心,东欧可能会成为欧洲“次贷”的发源地,而欧洲将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东欧陷入危机还会严重影响到西欧成员国的出口,导致经济形势恶化。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近1/4的出口输往东欧地区。作为连锁反应,高度依赖出口的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外需进一步紧缩的严峻形势,而由此导致的商品价格下降又将重挫资源出口型国家。总体上看,东欧金融形势恶化势必威胁到整个欧洲,并将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
四、东欧危机的解决之道
为了阻止金融危机从东欧向西欧扩散,欧盟各国政府已承诺将尊重欧洲共同市场规则,并依据东欧各国的不同情况,扩大对东欧诸国的帮助。为了帮助立陶宛、匈牙利、塞尔维亚和乌克兰摆脱国家违约的命运,IMF已向这些国家注入逾520亿美元资金。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也将向东欧陷入困境的银行及其客户提供245亿欧元的融资,藉此释放贷款。东欧诸国此刻也应该团结起来,在重要国家的协调下,共同应对危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供稿)